林摶秋
1943年返台定居,與王井泉、張文環、呂泉生等人合組「厚生演劇研究社」,編導《閹雞》、《高砂館》等劇,在台北永樂座公演,演出大獲成功,獲得「台灣新劇運動的黎明」之美譽。而巧妙運用台灣背景、語言、歌謠,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帶有高度文化抗爭色彩的《閹雞》,更成為台灣新劇史上的經典劇作之一。
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醫德》與《罪》兩齣戲,後因二二八事件中斷戲劇活動,返鄉接掌家業「大豹煤礦」與「嘉美牧場」。1956年,第一部35毫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和時裝片《雨夜花》上映後賣座十分成功,引領台語片製作風潮,但質量不一,當時有位韓籍友人在與林摶秋看了台語片後提出批評,讓林摶秋決心投入台語片製作,振興台灣電影。於是林摶秋在1957年創辦了玉峯影業有限公司,隔年湖山片廠落成於鶯歌自有的牧場上,這個片廠設備齊全,編制完善,號稱是當時台灣最大的民營製片廠,從拍攝到後期沖印都可獨立作業,有些設備是土法煉鋼自行研發的產物。此外,片廠還有演員訓練班,聘請文學家張文環、音樂家郭芝苑、呂泉生、舞蹈家李彩娥、編劇賴耀培負責學員訓練與教導,演員張美瑤就是出身於此。同時,片廠也出租給其他影片使用。
1959年,林摶秋執導玉峯首部電影《阿三哥出馬》和《嘆煙花》,隔年再拍攝《錯戀》(重新上映時更名為《丈夫的秘密》),1965年,執導《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和《六個嫌疑犯》。但《六個嫌疑犯》完成後,林摶秋不滿意編導的處理方式而未發行上映。之後電視興起,台語片日漸沒落,林摶秋暫停拍片計畫。1971年以後,拍片景氣低落,玉峯影業便結束營業,片廠也漸漸沒落。1998年,林摶秋因心臟衰竭病逝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