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長齡

梅長齡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梅長齡,1924年生於河南,早年半工半讀,一邊求學一邊參與敵後抗日的工作。1949年他隨政府來台,就讀政工幹校研究班第二期專攻政治。畢業後曾任職於軍部,擔任政治指導員。1962年,轉任中製副廠長,開啟他電影事業的開端,拍攝軍旅片。

1965年是梅長齡人生重要轉捩點,他奉命代理製片廠廠長,肩負電影首長的重大責任。梅長齡此時拍了《故鄉劫》等劇情片,並且完成六部彩色紀錄片;在正式擔任廠長職務之後,知人善任,網羅軍中優秀人才成立編劇小組,又成立新聞片攝影小組加強新聞片的攝製,並且成立監察、會計、製片分立的工作制度,讓所有財力能夠涓滴歸公。他並大膽啟用當時債臺高築的李翰祥,導演《揚子江風雲》,創下當時國片在國內、外的賣座最高紀錄,為中製奠下拍攝劇情片的基礎,也為李翰祥挽回聲譽。

1966年梅長齡再請李翰祥拍攝《緹縈》,成績比《揚子江風雲》更好,不僅為中製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影評人更給予正面評價。中製遷台三十年內,梅式任內成績確實亮眼。1972年,梅長齡調任中影公司總經理,他運用在中製公司的經驗及中影優良的製作環境,在中影六年製作完成三十多部片,其中包括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不僅提高中影出品的水準也展拓海外市場。

「知人善任,膽大心細」可以說是梅長齡的座右銘及他的最佳寫照,他深知電影是商品也是藝術,以中影立場拍片更要顧及社教意義。然而有能力且有知名度的編導卻不願意受太多限制,因此他聘用編導採取兩種不同方式,能力強的導演授與全責,讓他們發揮才能的責任制;能力較差的新編導,則利用小組會議集體創作的方式,集思廣益進行影片拍攝工作。在業務與行政方面,採取分層負責的企業化經營,發揮團隊精神;業務方面,開發中影關係企業如游泳池、文化城使中影業務轉虧為盈,皆為他對中影的極大貢獻。

1979年,梅轉任中視總經理。協調當時藝人在三台間人事問題,並開發新的新聞節目,首創「六十分鐘」的雜誌型節目,融合益智與娛樂;提升連續劇的水準,以拍電影的人力、物力製作電視節目,如「戰國風雲」、「維也納時間」、「莎士比亞劇集」等精緻節目改善社會風氣,加強電視節目的社教功能。而這位中國影壇少有的領導人才卻英年早逝,梅長齡於1982年病逝,享年58歲。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梅長齡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內容描述

梅長齡,1924年生於河南,早年半工半讀,一邊求學一邊參與敵後抗日的工作。1949年他隨政府來台,就讀政工幹校研究班第二期專攻政治。畢業後曾任職於軍部,擔任政治指導員。1962年,轉任中製副廠長,開啟他電影事業的開端,拍攝軍旅片。

1965年是梅長齡人生重要轉捩點,他奉命代理製片廠廠長,肩負電影首長的重大責任。梅長齡此時拍了《故鄉劫》等劇情片,並且完成六部彩色紀錄片;在正式擔任廠長職務之後,知人善任,網羅軍中優秀人才成立編劇小組,又成立新聞片攝影小組加強新聞片的攝製,並且成立監察、會計、製片分立的工作制度,讓所有財力能夠涓滴歸公。他並大膽啟用當時債臺高築的李翰祥,導演《揚子江風雲》,創下當時國片在國內、外的賣座最高紀錄,為中製奠下拍攝劇情片的基礎,也為李翰祥挽回聲譽。

1966年梅長齡再請李翰祥拍攝《緹縈》,成績比《揚子江風雲》更好,不僅為中製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影評人更給予正面評價。中製遷台三十年內,梅式任內成績確實亮眼。1972年,梅長齡調任中影公司總經理,他運用在中製公司的經驗及中影優良的製作環境,在中影六年製作完成三十多部片,其中包括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不僅提高中影出品的水準也展拓海外市場。

「知人善任,膽大心細」可以說是梅長齡的座右銘及他的最佳寫照,他深知電影是商品也是藝術,以中影立場拍片更要顧及社教意義。然而有能力且有知名度的編導卻不願意受太多限制,因此他聘用編導採取兩種不同方式,能力強的導演授與全責,讓他們發揮才能的責任制;能力較差的新編導,則利用小組會議集體創作的方式,集思廣益進行影片拍攝工作。在業務與行政方面,採取分層負責的企業化經營,發揮團隊精神;業務方面,開發中影關係企業如游泳池、文化城使中影業務轉虧為盈,皆為他對中影的極大貢獻。

1979年,梅轉任中視總經理。協調當時藝人在三台間人事問題,並開發新的新聞節目,首創「六十分鐘」的雜誌型節目,融合益智與娛樂;提升連續劇的水準,以拍電影的人力、物力製作電視節目,如「戰國風雲」、「維也納時間」、「莎士比亞劇集」等精緻節目改善社會風氣,加強電視節目的社教功能。而這位中國影壇少有的領導人才卻英年早逝,梅長齡於1982年病逝,享年58歲。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類型: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相關電影: 
創建時間
生卒時間: 
1924~1983.02.22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中國 河南省
地圖上標記點由機器自動判定產生,僅供參考。
識別碼
OM_TFI_202301_person_000053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