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34個藏品
最後的裁判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原名《苦雨春風》。
※演職員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國家影視聽中心典藏影片。
※參考導演高仁河的自傳《南柯一夢:高仁河導演回憶錄》,《最後的裁判》受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及當時亞洲影展執行委會主席龔弘邀請,改配成國語版,於1964年第11屆亞洲影展期間以觀摩片參展放映。
原鄉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電影從1940年鍾理和與鍾台妹由高雄港坐船輾轉前往瀋陽開始——兩人相愛,卻因同姓遭家人反對,決定遠走高飛。經過六年貧窮卻幸福的日子,兩人回到台灣。理和以寫作為職志,且身體欠佳,由台妹擔起家計。
牛郎織女天河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查有相關片名送檢紀錄。
※依據施志明先生提供所藏的印刷劇照,發現除了演員相符之外,劇照上記載出品公司及導演皆不相同。從「香港三友影業公司」、「星加坡海峽公司影業部映權」等線索研判,本片在星馬地區上映時可能更名為《牛郎織女》,並將導演更換成較有名氣的李泉溪導演,以吸引觀眾。
女真珠王之挑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日本合作。
※民聲日報刊載台中新舞台戲院上映廣告寫《女真珠王續集》。
※1962/12/28台中民聲日報第二版報導〈《女珍珠王的挑戰》日星前田通子來台客串演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媽媽萬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原裕次郎成名作《明日又天涯》改編(資料來源:民聲日報電影廣告)。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盧非易,1994)查無本片資料。
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民聲日報):
大光明:1967/10/25-1967/10/27
大觀:1967/10/25-1967/10/27
五月十三傷心夜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女性的條件》改編。
※演職員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國家影視聽中心典藏影片。
※1964/12/6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五月十三傷心夜,譜成曲拆戀愛曲 〉,有劇照。(※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小城故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片雖由當時當紅的俊男美女擔綱演出,但是林鳳嬌所詮釋的啞女及鍾鎮濤理了平頭而從偶像樂團形象脫胎換骨的轉變,展現的卻不是愛情文藝片中偶像明星的魅力,而是穿著樸實、民風淳樸的小成風情。李行導演藉由小城居民的思想態度,面對現代化工業起步的衝擊,展現台灣人安貧樂道的性格。
雨夜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首部時裝台語電影。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6/10/5-1956/10/18。
大光明:1956/10/5-1956/10/18。
大明:1957/1/2-1957/1/6。
再會十七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品公司、發行公司以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盧非易,1994)與國影中心典藏影片。
※本片送檢紀錄:案名: 再會十七歲閩南語電影片檢查申請書。
【劇情大綱】
《龍少爺》拍攝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2年,《龍少爺》在桃園虎頭山建造一座饅頭山做為拍攝外景。
右起為攝影師陳榮樹、陳清渠、成龍、陳誌華、陳鐘源。
身為忠義電影製片廠第二代,陳榮樹、陳清渠、陳誌華、陳鐘源,跟隨父親陳忠義的腳步,先後成為電影攝影師。
陳忠義、陳誌華、陳忠信、陳榮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哥哥陳忠義、陳誌華(陳忠義的三子)、弟弟陳忠信、陳榮樹(陳忠義的長子)。
忠義製片廠在台語片時期是較具規模的「技術組」,曾承包邵羅輝、林福地、郭南宏等導演的電影技術工作。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大學生暑期集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2年7月15日,參謀總長彭孟緝在台中成功嶺主持開訓典禮,參加集訓的五千多位青年將接受2個月的預備軍官訓練,彭總長訓勉與訓青年並授自動步槍1支給學生代表。這些學士大兵將接受基本訓練、學習武器的使用和基本保養檢查、劈刺、射擊、作戰演習、並接受閱兵等。
大專學生接受暑期集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8年9月20日,台灣省政府主席陳大慶訪問台中成功嶺,在朝會時致詞,參加暑訓的大專學生,各個充滿朝氣,精神抖擻。全國影劇界所組成的勞軍團帶來許多精采表演,包括葛小寶、鄒森、張美瑤、夏台鳳、方欣、左艷蓉、唐湘琴等。唱完歌後,隨著音樂,全場一起快樂的共舞。
恐怖的情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聯合報廣告將陳揚誤植為陳陽。
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民聲日報):
高雄港都戲院:1965/2/7(※民聲日報)
大光明:1965/3/25-1965/3/30
大觀:1965/3/25-1965/3/30
建國(原三重戲院):1965/3/25-1965/3/30
廖慶松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37年7月23日生,台中市人。23歲時,開始經營照相館。25歲左右,經張昭宏介紹,進電影圈擔任宣傳的外務工作,跟著電影到各地上映宣傳。跟隨新竹的電影攝影師林春生,進入晃東影業社擔任劇照、燈光等電影相關工作。
十二星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中華:1962/9/15-1962/9/20。
美都麗:1962/9/15-1962/9/17。
明星:1962/9/18-1962/9/19。
山地同胞豐年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片原始標題為「山地同胞豐年祭」。經民眾回饋,影片中出現的是賽夏族特有的肩旗及臀鈴,因此據以研判並非是阿美族豐年祭。正確應為賽夏族的巴斯達隘(paSta'ay),也就是所謂的矮靈祭。
中華日報社慶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4年2月20日為《中華日報》創刊19週年,報社特舉辦社慶活動。社慶當天貴賓們紛紛在迎賓處簽名留念。當日該社也一同發表影星張美瑤新書《電影與我》,並由張美瑤本人親自出席為新書簽名,報社門口影迷們大排長龍,爭相一睹偶像風采。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及日僑管理委員會歡送駐台盟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35年4月27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及日僑管理委員會,為感謝駐台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對台灣安全的維護,特別舉辦了一次盛大的酒會,歡送他們回國。
※此版本為由文化部「2016年台灣經典電影數位修復及加值計畫」補助的數位修復版。
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大會成立典禮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35年5月1日,台灣省參議會第1屆大會,在台灣省參議會舉行成立典禮,黃朝琴、李萬居分別當選正、副議長。黃朝琴議長並在大會中發表演說。大會之後,全體參議員合影留念。
※此版本為由文化部「2016年台灣經典電影數位修復及加值計畫」補助的數位修復版。
遣送日俘日僑歸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將在台日人分批遣送回國。離台前,在台日人於街上出售無法帶回的資產,或以物易物,選購台灣生產的物品。火車站擠滿了帶著行李的日本人,一批又一批的開往基隆。基隆碼頭,人潮洶湧,他們將在這裡搭船返回日本。
台灣電視公司開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51年10月10日,台灣電視公司開播典禮在該公司第一攝影場舉行,由總統夫人宋美齡剪綵並為開播儀式按鈕,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等政府首長及影星游娟等人陪同,中華民國正式進入電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