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3個藏品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寂寞的十七歲》拍攝現場。
左2為導演白景瑞(坐者)、左2為攝影師林贊庭與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右1為演員唐寶雲,右3在量光的是攝影助理陳坤厚。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秦始皇》台灣外景拍攝現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2年,中日合拍70mm 寬銀幕電影《秦始皇》,此為中影董事長蔡孟堅(中間穿西裝,雙手抱在胸前者)所促成,導演為日本大映片廠的田中重雄(右1戴帽手拿劇本者)。
後排右方背著相機的是林贊庭。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時,被綁在汽車引擎蓋上,手持攝影機拍攝演員開車的鏡頭。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十一戒》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影協助《第十一誡》拍攝時,指派洪慶雲(右)與林贊庭(左)擔任隨片助理,該片採同步錄音,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連同隔音棉罩跟著一起出租。
拍攝現場由洪慶雲(右)負責跟焦,林贊庭(左)負責拍板兼攝影記錄。
《十一戒》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影協助《第十一誡》拍攝時,指派洪慶雲(右)與林贊庭(左)擔任隨片助理,該片採同步錄音,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連同隔音棉罩跟著一起出租。
拍攝現場林贊庭(左)負責拍板兼攝影記錄。
《惡夢初醒》工作照
林贊庭
拍攝《惡夢初醒》(1951)所使用的是攝影機是向空軍總部借用的35mm Mitchell Standard攝影機。
掌鏡者為攝影師為王士珍,攝影大助是華慧英(右)及二助林贊庭(左)。
《百分滿點》工作照
林贊庭
《百分滿點》(1982)由王童(右)執導的喜劇片,林贊庭(左2)擔任攝影師。
攝影機為35mm Arriflex 35 IIC,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繡著「贊益」字樣。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林贊庭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寂寞的十七歲》時,被綁在汽車引擎蓋上,手持攝影機拍攝演員開車的鏡頭。
右後方的卡車上站著導演白景瑞(左2)。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李泉溪與工作人員合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代,李泉溪導演(前排左1)在台中霧峰花園附近租下一家廢棄戲院,以新南光劇團為號召,改編著名的戲碼或民間故事,為台聯、天華、美都等公司拍攝歌仔戲台語片。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5年,白景瑞執導的《女朋友》,攝影師林贊庭(右)以自製的小Zoom鏡頭拍攝林青霞(左)。
林贊庭將相機用的55-135mm小幅度變焦鏡頭(業界俗稱小Zoom鏡頭)改裝,並訂做鏡頭座安裝固定在Arriflex攝影機,免去更換鏡頭的麻煩。
《還我河山》工作照
林贊庭
1966年6月,導演白景瑞(左3)與攝影師林贊庭(左2掌鏡者)與在台中清泉崗《還我河山》拍攝現場。
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下方為林贊庭與史紀新自費自製的羅盤式避震器,但架上卡車後只能避免左右搖動,無法避免上下的跳動。
《還我河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6月,林贊庭(右)在台中清泉崗《還我河山》拍攝現場。
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下方為林贊庭與史紀新自費自製的羅盤式避震器,但架上卡車後只能避免左右搖動,無法避免上下的跳動。
※《還我河山》籌拍期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決定改名為《還我河山》。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為攝影師林贊庭、導演林摶秋的兒子林嘉義與玉峯影業湖山片廠技術總管呂傳盛,在湖山片廠舊址合影。
導演林摶秋整整等了一年,直到1959年才購得這台35mm Arriflex 35 IIA附隔音罩攝影機與IIA同步馬達,也是台灣電影史上最早進口的Arriflex IIA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