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01個藏品
《翠嶺長春》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左)演出由吳文超執導《翠嶺長春》時,與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合影。
※《翠嶺長春》(原名「綠野芳蹤」)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製廠拍製。1955年3月12日開鏡,直到1959年3月25日才上映。
《翠嶺長春》劇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中)演出由吳文超執導、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拍攝《翠嶺長春》。
※《翠嶺長春》(原名「綠野芳蹤」)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管局委託台製廠拍製。1955年3月12日開鏡,直到1959年3月25日才上映。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6月,由李嘉、李行、白景瑞聯合執導《還我河山》,於台中清泉崗拍攝外景。
攝影師賴成英(左)在拍攝完火牛陣的場景後,與導演李行(右)合影。
後面是火牛陣的牛隻和臨時演員。
※《還我河山》籌拍期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決定改名為《還我河山》。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第一排坐者左起:李美彌、黃玉珊(藍上衣)、陳明、王毓雅、莊岳、李行、朱延平、曾仲影、孫陽、李祐寧。
《早安台北》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1是導演李行,左1站在攝影機左側的是擔任攝影助理的杜可風,掌鏡的應是擔任攝影指導的陳坤厚。
《早安台北》由李行執導、侯孝賢編劇,1979年8月公開上映。
《浪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皇冠文化創辦人平鑫濤、原著作家瓊瑤至拍攝現場探班,右為導演李行。
《浪花》由香港馬氏影業公司出品、李行執導,改編自瓊瑤小說,1976年10月在台上映。
《血戰》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蹲者左2起:田琛、李行。
站者左起:曹平、周經武、-、王玨、田豐。
站者右起:梁銳、井淼、張方霞。
1958年上映,中一影業社出品、田琛執導的電影《血戰》,李行演出另兼副導演。
2003年第7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03年1月,第7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香港主辦,在澳門舉行。
左起依序為:李祐寧、辛奇、-、林清介、李行、余秉中,於澳門福榮里石碑入口前合影。
第30屆金馬獎群星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坐者左起:郎雄、楊甦、李行、李翰祥、申江、白景瑞、劉芳剛。
站者左起:導演協會律師許文彬、丁善璽、-、黃玉珊、周騰、邱銘誠、宋存壽、-、金國釗、林清介、李祐寧、林福地、張曾澤。
《婉君表妹》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導演李行、唐寶雲、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在高雄澄清湖前合影。
李行與瓊瑤合作,亦為瓊瑤首部改編電影《婉君表妹》,1965年1月11日在中影製片廠開鏡,3月在高雄澄清湖畔殺青,同年8月公開上映。
《婉君表妹》殺青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與工作人員在高雄澄清湖九曲橋上合影。
左2起:唐寶雲、李行、王戎、賴成英,站在 Arriflex 攝影機右側的是陳坤厚。
李行與瓊瑤合作,亦為瓊瑤首部改編電影《婉君表妹》,1965年1月11日在中影製片廠開鏡,3月在高雄澄清湖畔殺青,同年8月公開上映。
《王哥柳哥遊台灣》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8年,台聯出品台語喜劇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在外景拍攝地合影。
左起:李冠章(飾王哥)、導演李行、矮仔財(飾柳哥)。
右側的是 35mm Arriflex 35 ⅡA 攝影機。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左)站在水中指導秦漢(中,飾鄭豐喜)與林鳳嬌(右,飾吳繼釗)對戲。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喜怒哀樂》記者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白景瑞(中影)、胡金銓(聯邦)、李行(中影)、李翰祥(國聯)。
為紓解李翰祥的國聯影業財務危機,四大導演合拍《喜怒哀樂》,1969年5月7日於開鏡前舉行記者會。
《養鴨人家》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戴著「養鴨人家」專屬工作帽。
《養鴨人家》由中央電影公司出品、李行執導、張永祥編劇。1964年8月至南投草屯拍攝農業展覽會的畫面,1964年12月上映。
《心有千千結》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場記侯孝賢(右2)、導演李行(右3)、副導演李融之(左側穿橫條紋)在戲中紡織公司和成衣工廠的拍攝現場。
《心有千千結》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李行執導、改編自瓊瑤小說,1973年10月在台灣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