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941個藏品
女007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民聲日報):
大光明:1966/10/8-1966/10/13
大觀:1966/10/8-1966/10/13
建國(原三重戲院):1966/10/8-1966/10/13
台中五洲戲院:1966/10/22-1966/10/28(※民聲日報)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8月20日,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
此機為拍攝首部16mm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的導演邵羅輝捐贈。
中視《掃描綫周刊》第100期(棋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國電視公司發行的電視期刊《掃描綫周刊》第100期,民國76/12/06出版。
內有中視國語連續劇《棋王》、李美彌相關報導(第16-17頁),文:亦云。
雜誌《今日電影》第137期(李美彌訪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今日電影》第137期,民國71/09/25出版。
內有〈我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李美彌訪談相關報導(第65-67頁),採訪者:鄭慧蘋。
雜誌《明日世界》4月號第148期(李美彌訪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明日世界》4月號第148期,民國76/04/05出版,內有〈李美彌電影世界的理想與現實〉相關報導(第44-45頁),文:黃曼玲。
台視《電視周刊》第1518期(姊妹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視文化公司發行的《電視周刊》第1518期,民國80/11/10出版,封面是小虎隊。
內有中視閩南語連續劇《姊妹情》探討現代婚姻,報導:何大可(第114-116頁)。
16mm Arriflex 16 SR
ARRI
1975 年上市的 16mm Arriflex 16 SR 攝影機,最大的特色在於反射式觀景窗(reflex viewfiner)可多角度旋轉,因此可視攝影師的習慣站於攝影機左側或右側操作。
16mm Arriflex 16 SR-3
ARRI
1992 年上市的 16mm Arriflex 16 SR-3 攝影機保有 SR 系列各種優點包含靜音功能約 20 分貝之外,最大的特色在於不需要使用額外的片門,即可於機身內部調整拍攝 16mm 或 Super16mm 的底片規格。
16mm Arow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基明於日治時期在台灣總督府台中州內務部擔任電影教育組技術員,當時他使用自購的日製16mm Arow與美國製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拍攝宣導用的教育電影片。
16mm Filmo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6月23日,台灣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市的大觀戲院首映。由邵羅輝執導、都馬劇團演出。攝影兼燈光廖良福使用日本人留下來的16mm Filmo攝影機拍攝,底片主要為黑白反轉片(Reversal Film),部分用Ansco彩色反轉片。
Parvo攝影機(1933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33年12月,當時位於中國江西省的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中國製片廠前身)以 35mm 手搖 Parvo 攝影機拍攝蔣中正率軍討伐前對部隊訓話,並隨軍拍攝紀錄片。
1943年舞台劇《阿里山》演出一景
林嘉義
《阿里山》共分三幕五場,講述講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
由林摶秋擔任導演、簡國賢編劇、呂泉生配樂。1943年1月17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在桃園首演,2月12日於台北公會堂(即台北中山堂)公演。
1943年舞台劇《阿里山》演出一景
林嘉義
左為女主角 秀蘭。
《阿里山》共分三幕五場,講述講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
由林摶秋擔任導演、簡國賢編劇、呂泉生配樂。1943年1月17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在桃園首演,2月12日於台北公會堂(即台北中山堂)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