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34個藏品
小艷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艷秋本名簡秀綢,1933年出生於桃園市,出生後的第三天就被鄰居收養,成為養女。八歲開始讀日文,光復後,到五、六年級才開始學注音符號,後來感染瘧疾就輟學了。十七歲時,小艷秋為了家計,被送到「日月園新劇團」,由演員鄭小芬的導演爸爸鄭政雄教戲,訓練一個禮拜,就當上女主角,很快的成為劇團台柱,很受歡迎。
石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軍本名彭晴松,1933年出生於宜蘭縣。高中畢業後,先到東方出版社擔任青少年書籍的日文翻譯,晚上在行政專校就讀夜大,後來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和攝影師宮西四郎到長河公司拍電影《紅塵三女郎》,需要會台語和日語的翻譯,石軍就去幫忙當場記,跟電影有了第一次接觸。
林摶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1920年出生於桃園,父親林添富為臺灣北部礦業名人。1938年赴日本求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同年底發表舞台處女作《奧山社》受到矚目,也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之後因其戲劇表現突出而進入日本知名的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開始接觸電影製作的觀念與技藝。
高仁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仁河,1936年12月出生於花蓮。花蓮工職畢業後,先任職於船公司當會計,再進入公論報廣告組工作。1957年,考進當時規模最大的「南洋影業公司」當演員,1958年演出《梅亭恩仇記》時發現自己不適合當演員,跟隨南洋公司董事長林章,到嘉義南洋片廠學習劇務、場務、燈光、服裝、化妝等工作。
《誰能代表我》工作照
林文錦
1962年,攝影師林文錦(右1)以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由張英執導《誰能代表我》。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繡著中央電影公司「CMPC」的字樣。
該片也是林文錦首次擔任攝影師的作品。
《還我河山》攝影棚調度日程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央電影公司籌備多年《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由於場面浩大,拍攝時間有限,1966(民國55)年5月5日製作攝影A棚、B棚、C棚的調度表。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配合出片各部門工作日程進度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央電影公司籌備多年《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由於場面浩大,拍攝時間有限,為了順利在10月公開上映,因此製作工作日程進度表供各部門參考。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工作手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中央電影公司籌備多年《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由於場面浩大,因此印製工作手冊供工作人員參考。
封面有李行簽名,編號003。內容包含:職員表、攝製詳表等。
還我河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李行與李嘉、白景瑞聯合執導的歷史戰爭片,也是白景瑞首部執導作品。
《還我河山》描述戰國時代,齊國的田單運用戰略戰勝燕國,收復山河的史實。該片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鉅作,其中「火牛陣」是拍攝過程最為艱辛的一場戲。
《還我河山》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策劃胡成鼎(待確認)、導演李行、導演李嘉、導演白景瑞。
《還我河山》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歷史鉅作。1966年10月在台上映。
※籌拍期間原名《雙城復國記》、《田單復國記》,開拍前更名為《還我河山》。
陳淑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淑芳,本名陳笑,1939年7月2日出生於台北州(今新北市)基隆郡瑞芳九份,父親為礦坑承包商,開採金礦,家道殷實。陳淑芳是獨生女,在她的央求下,母親領養了姊姊和兩個弟弟與她作伴。1945年她進入九份國小就讀,三、四年級初次接觸舞蹈,喜歡舞台表演。
陳洪民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洪民1932年出生於廈門,高中時與當時就讀廈門大學的李泉溪結識,1949年和李泉溪一起隨著海軍官校艦隊到台灣。1950年考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簡稱農教,中影前身),與當年一同考上的林贊庭、洪慶雲、賴成英、林焜圻、林文錦等人,成為台灣第一代本土出身的電影技術人員。
戴傳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戴傳李,1926年11月28日出生於宜蘭,舅舅是台灣社會運動先驅蔣渭水。戴傳李出生不久即隨家人遷至台北,小學就讀日新公學校(今之日新國小),畢業後考取台北二中(今之成功中學),1944年二中畢業考進高等學校攻讀理科。
《秋決》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中)指導唐寶雲(右立者,飾蓮兒)與歐威(左2,飾裴剛)對戲。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秋決》,是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發行,1972年2月在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