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美術、攝影道剪接,影壇重量級電影工作者、影評的訪談拼湊起胡金銓的形象,他是大家的大師、無人能及的藝術大師。演員石雋走在一片竹林之中,畫面穿插當年在此片竹林的電影場景。
1966年《大醉俠》,胡金銓開創武俠片新局。他效仿美國西部片、取經日本武士道。出演本片的鄭佩佩學舞出身,稱自己是胡第一個徒弟,靠著一招一招打,將武俠片路子打開。再到1967年《龍門客棧》,帶動台港華語片盛況,影響諸多後輩。「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好看!」許鞍華說著。本片從故事、音樂到人物設計則影響徐克甚深。胡導參考古書與名畫,重視歷史考究,同時創造好看且新穎的細節。影評人焦雄屏談道,他通過客棧場景打造視覺空間,李安的《臥虎藏龍》正是繼承了此片。石雋踏上當年於片中出場的河床,如今芒草已長了更多。
1970年《怒》,胡金銓將戲曲的優美帶進武俠片。比起功夫,他的武打實來自京劇,其實更像舞蹈。1971年《俠女》,一舉榮獲坎城技術大獎。「《俠女》是武俠片中的《2001太空漫遊》!」這是影評人舒淇認為他最好的作品。同樣一個景,拍出10種不同氛圍,以細工琢出細節,場景富詩意如山水畫;應用彈簧床與剪接技巧,呈現武俠輕功之玄妙;採用自然光,呈現美的極致……導演王童、攝影李屏賓、美術指導黃美清談到此片之神妙。胡導上山下海親自找景,選了花蓮太魯閣天祥一代為景。當時,他們等芒草再長一年才開拍。在眾人心中胡導總是眼神銳利,如同他戲中角色,「心裡有戲眼神就有戲」出演俠女的徐楓則分享她被導演親授表演的過往。
1973年《迎春閣之風波》、1975年《忠烈圖》,洪金寶、吳明才兩位武術指導參與胡金銓作品,深受啟發。吳宇森則直言他《英雄本色》槍戰場面的動態美感與音樂節奏,實是受胡導作品影響。後來,胡金銓被國際電影指南列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再到1979年接連推出《山中傳奇》、《空山靈語》遠渡韓國取景,創造下個事業高峰。兩部片中,胡金銓野心更大、再次挑戰新事物,交錯一拍就是355天。片中如山水畫的「煙霧」效果實是現場造煙而至,時任副導的秦沛分享那都是自己的發明,而跟胡導拍片的工作人員包括演員,無人不會點煙。這位在大家心中的全能藝術家,隨手繪製各式手稿,造型與道具幾乎親力親為,與胡導合作的攝影師陳俊傑則言他就是個不尋常的人。
不只是拍電影,胡金銓是文化人、藝術家、知識份子、他有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片末,石雋在曾拍片的竹林裡點起煙。吳宇森回憶,他在1966年胡導片中擔任臨演第一次見到胡導,彼時胡近距離教臨演們扣扣子,他當時便想:「這就是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