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子孫

黃帝子孫

作者
白克,王大川,鄧綏寧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首部公營片廠出品的台語電影。
※僅巡迴放映,未在戲院上映。
※1955.10.25 開拍,1956.6 完成。
※以國台語雙聲帶配音,由呂訴上翻譯台語。(※台影五十年:歷史的腳蹤)
※1955/7/10台中民聲日報第四版報導〈新聞處製片廠加強製片工作再計劃攝製教育片「我們是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5/11/22台中民聲日報第四版報導〈「黃帝子孫」定廿四開片〉。(※國資圖)
※1955/12/26台中民聲日報第四版報導〈「黃帝子孫」演員今赴鳳山拍外景〉。(※國資圖)
※1956/1/14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攝製中的「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6/2/18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訪「黃帝子孫」三臺籍新星〉。(※國資圖)
※1956/2/19台北(待確認)更生報第三版報導〈訪「黃帝子孫」三台籍新星〉。(※國資圖)
※1956/3/31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銀花拾掇:黃帝子孫片面臨殺青階段〉。(※國資圖)
※1956/4/7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一週影壇: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6/5/3花蓮更生報第三版報導〈新血輪.新生力─記「黃帝子孫」台籍新星〉。(※國資圖)
※1956/5/5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黃帝子孫」的新人-林錫憲〉。(※國資圖)
※1957/8/1台中民聲日報第二版報導〈彰農村服務隊昨展開服務社敎舘在各鄉鎭放映「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9/11/3台中民聲日報第二版報導〈中區服務站,電影欣賞會〉。(※國資圖)
※1962/4/30台中民聲日報第五版報導〈雲電影巡廻隊今起在各鄉鎮放映〉。(※國資圖)
※1955/12/6台北聯合報第六版藝文天地報導〈寶島影圈:「台製」繼「藝林奇譚」後開拍的台語片「我們是黃帝子孫」因劇本及演員問題一延再延,現在鐵定是於本月六日正式開拍林漢文家的內景......〉。(※聯合知識庫)
※1956/1/17台北聯合報第六版報導〈寶島影圈:台語片「黃帝子孫」,於十三日起恢復內景拍攝工作,日昨拍女教員宿舍......〉。(※聯合知識庫)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黃帝子孫
其他名稱
其他名稱: 
翻譯名稱: 

Hông-tè Tsú-sun

典藏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內容描述

※首部公營片廠出品的台語電影。
※僅巡迴放映,未在戲院上映。
※1955.10.25 開拍,1956.6 完成。
※以國台語雙聲帶配音,由呂訴上翻譯台語。(※台影五十年:歷史的腳蹤)
※1955/7/10台中民聲日報第四版報導〈新聞處製片廠加強製片工作再計劃攝製教育片「我們是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5/11/22台中民聲日報第四版報導〈「黃帝子孫」定廿四開片〉。(※國資圖)
※1955/12/26台中民聲日報第四版報導〈「黃帝子孫」演員今赴鳳山拍外景〉。(※國資圖)
※1956/1/14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攝製中的「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6/2/18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訪「黃帝子孫」三臺籍新星〉。(※國資圖)
※1956/2/19台北(待確認)更生報第三版報導〈訪「黃帝子孫」三台籍新星〉。(※國資圖)
※1956/3/31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銀花拾掇:黃帝子孫片面臨殺青階段〉。(※國資圖)
※1956/4/7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一週影壇: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6/5/3花蓮更生報第三版報導〈新血輪.新生力─記「黃帝子孫」台籍新星〉。(※國資圖)
※1956/5/5台中民聲日報第六版報導〈「黃帝子孫」的新人-林錫憲〉。(※國資圖)
※1957/8/1台中民聲日報第二版報導〈彰農村服務隊昨展開服務社敎舘在各鄉鎭放映「黃帝子孫」〉。(※國資圖)
※1959/11/3台中民聲日報第二版報導〈中區服務站,電影欣賞會〉。(※國資圖)
※1962/4/30台中民聲日報第五版報導〈雲電影巡廻隊今起在各鄉鎮放映〉。(※國資圖)
※1955/12/6台北聯合報第六版藝文天地報導〈寶島影圈:「台製」繼「藝林奇譚」後開拍的台語片「我們是黃帝子孫」因劇本及演員問題一延再延,現在鐵定是於本月六日正式開拍林漢文家的內景......〉。(※聯合知識庫)
※1956/1/17台北聯合報第六版報導〈寶島影圈:台語片「黃帝子孫」,於十三日起恢復內景拍攝工作,日昨拍女教員宿舍......〉。(※聯合知識庫)

【劇情大綱】
國民學校建築物上掛著大幅的蔣中正總統肖像,操場上,小朋友們圍了個大圈圈,在老師的帶領下唱著歌。五年信班級任導師林錫雲,正在課堂講述中華民族的歷史。下課時,林瑞華和同學因省籍之事打了起來,錫雲覺得林瑞華地域觀念太重,決定拜訪林瑞華的家長。

林錫雲來到學生林瑞華家,與瑞華的阿公林全文相談甚歡,進而發現彼此同是來自漳州的親族。阿公回憶...光緒十三年福建鬧旱災,十一歲的阿公跟著父母親和姊弟四處逃荒。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歡迎福建難民到台灣開墾,阿公一家人因此來到台灣。阿公的父母苦於不識字,送阿公去明倫館拜師求學。阿公專心讀書,家裡環境也日益改善。之後,阿公娶了明倫館陳老師的女兒,在台灣落地生根。

清晨,女教師宿舍裡吵吵鬧鬧的。黃漢興來訪,原來報上有則齊亮虹尋人啟事,亮霞一看,確認是在香港走失的大哥。一行人陪著亮霞去北投僑園,亮虹與亮霞兄妹久別重逢,正巧,瑞華阿公也在僑園內與來自新加坡的親人漢成(片頭字幕為林全丞,楊渭溪飾演)見面敘舊。充當導遊的添珍,介紹台灣小吃給亮虹和亮霞兄妹,之後,三人一起到大中華戲院看歌仔戲演出吳鳳。

隔天,在林全文阿公的晚宴上,大家聊著海外僑胞人數與分布情形,阿公勉勵大家海內外都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
瑞華和母親淑蘭陪阿公來到林氏祖厝祠堂,全成與錫雲也一起來參加祭祖典禮。典禮結束後,阿公向宗親們介紹全成,全成向大家講述自己家族遷移新加坡的歷史,以及漳州祖厝現況。

錫雲的女同事們為情所苦,錫雲提議暑假時一起出遊。幾人搭火車南下,首先,來到二水的八堡圳及林先生廟,順便了解八堡圳的歷史。隔天,前往嘉義的阿里山忠王祠,錫雲趁機告訴學生瑞華吳鳳的事蹟。一行人來到台南,參觀延平郡王祠和赤崁樓時,也了解了台灣開墾之初的故事以及荷蘭人和鄭成功之間的歷史。之後,他們前往曹公圳,亮虹對台灣的水利建設讚嘆不已。

報上刊登出漢興和錫雲的訂婚啟事,學校也開學了。錫雲現在是六年信班的級任導師。有情人終成眷屬,其他幾對情侶,也決定在光復節集團結婚。他們當中有些是本省人嫁外省人,也有本省人娶外省人,阿公當證婚人,逐一說出每位新人的籍貫之後,婚禮正式舉行。瑞華和同學們畫了一幅畫送給錫雲當結婚禮物。阿公在為他們寫的對聯前唸出「千秋傳佳話萬里締良緣」,強調大陸和本省是分不開的,我們皆是黃帝的子孫。在片尾曲歌聲中,大家歡送新人們。

物件類別
電影
其他內容描述
色彩: 

黑白

類型: 
類型: 
語文: 

台語

語文: 

國語

主題: 
尺寸: 

35mm

參考資料: 

國家影視聽中心典藏影片

參考資料: 

《台語片時代》(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電影上映總目》(梁良,1984)

參考資料: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盧非易,1994)

參考資料: 

聯合報縮印本

參考資料: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參考資料: 

聯合知識庫

參考資料: 

《台影五十年:歷史的腳蹤》(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

參考資料: 

《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

作者
導演: 
編劇: 
編劇: 
創建時間
出品時間: 
1956
攝錄時間: 
1955.10.25[開拍]
創建地點
出品地點: 
台灣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校正
攝錄地點: 
台灣 台北市 中正區 南海路53號
貢獻者
監製: 
製片: 
助理製片: 
楊樵
攝影: 
攝影助理: 
白鑑
攝影助理: 
鮑學禮
攝製: 
台灣省新聞處電影製片廠
錄音: 
王榮芳
錄音助理: 
平振剛
錄音助理: 
陳傑
音樂: 
周藍萍
作曲: 
作詞: 
佈景: 
彭世偉
洗片: 
俞建侯
洗片: 
陳玉華
印片: 
尹家民
印片: 
賈耀東
美工: 
胡槐馨
照相: 
洪世煌
場記: 
張敦志
燈光: 
劉明德
燈光: 
魏傑三
燈光: 
傅秉忠
燈光: 
牟純嘏
燈光: 
劉添根
工務: 
周阿興
工務: 
陳寶華
工務: 
何如柏
劇務主任: 
彭世偉
化裝設計: 
井淼
劇務: 
祖康
場記: 
張敦志
場務道具: 
丁世傑
服裝: 
俞永康
史料顧問: 
曾廼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識別碼
OM_TFI_201712_mpf_000012
出版者
出品者: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