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046個藏品
電影資料館時期舊照
電影資料館時期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借用大都影業的空間檢查與整理台語片。 左為黃庭輔,身旁是世新大學的工讀生或大都員工。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時任攝影助理的林鴻鐘在1962年《颱風》的拍攝現場,該片使用的是附隔音罩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
《新娘與我》工作照
《新娘與我》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白景瑞(右)執導《新娘與我》的拍攝現場。 該片於5月30日在台北豪華酒店開拍。 攝影師林贊庭(左)使用Arriflex IIB攝影機搭配Canon相機55-135mm的變焦鏡頭拍攝。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台製廠)與國聯影業公司合拍的《西施》,於1964年7月22日開拍,由於導演李翰祥求好心切,拍攝期長達一年三個月,直到1965年9月完成。且因篇幅太長,剪接成上集《吳越春秋》和下集《句踐復國》分別上映。
《颱風》工作照
《颱風》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9年中影在台中廠遷燒毀後,買下士林外雙溪農林公司的廢皮革廠,建立現代化的電影製片廠。 1962年2月13日開拍、由潘壘執導的《颱風》,是第一部在新成立的士林廠開拍的作品。 該片以附隔音罩的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
第一劇場[台北市大同區]
第一劇場[台北市大同區]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現況:已歇業,建築體拆除改建為第一企業中心。
天無絕人之路
天無絕人之路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光明:1958/10/2-1958/10/8。 大觀:1958/10/2-1958/10/8。 天南(現三重區):1958/10/12-1958/10/17。
薛平貴與王寶釧[1963]
薛平貴與王寶釧[1963]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光明:1963/8/16-1963/8/20。 大觀:1963/8/16-1963/8/20。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前排坐者左起:曾仲影、辛奇、陳俊良、賴成英。 後排站者左2起:李美彌、川瀨健一、李泉溪。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舉行。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王孫、陳義、高幸枝、戴黃翩翩(戴傳李夫人)、辛奇。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坐者左起:辛奇、賴成英、李美彌、高仁河。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1年第6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辛奇、賴成英、李美彌、X。 2001年1月,第6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台灣主辦,在台北來來飯店(即現在的喜來登飯店)舉行。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前一晚舉行入圍酒會。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2002年第39屆金馬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黃仁。 2002年11月16日第39屆金馬獎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頒獎典禮。
何非光(工作照)
何非光(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48年,導演何非光在拍攝《花蓮港》拍攝現場,手持備用35mm Eyemo攝影機留影。 上海西北影業公司出品的《花蓮港》當時來台在台中霧社、台東等地拍攝外景長達2個月,可說是在台灣攝製的第一部國語影片。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寂寞的十七歲》拍攝現場。 左2為導演白景瑞(坐者)、左2為攝影師林贊庭與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右1為演員唐寶雲,右3在量光的是攝影助理陳坤厚。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西施》工作照
《西施》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與導演李翰祥(坐者)合作古裝大戲《西施》,該片場面浩大,道具考究,服裝精美,化妝細膩,為台灣電影開創古裝片的製作典範。 攝影機應是台製廠自有的35mm Newall攝影機。
《吳鳳》攝影師山中晋
《吳鳳》攝影師山中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吳鳳》(1962)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特別聘請日本攝影師山中晋(晉),以其自備的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和新藝綜合體鏡頭來台擔任攝影師一職。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寂寞的十七歲》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時,被綁在汽車引擎蓋上,手持攝影機拍攝演員開車的鏡頭。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再見阿郎》工作照
《再見阿郎》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再見阿郎》夜景戲時,吊在火車的車廂外拍攝演員張美瑤把頭探出車廂外的鏡頭。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林鴻鐘拍攝《八仙過海掃妖魔》時,被吊在米篮裡做升降效果。
《烈火》工作照
《烈火》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楊世慶(右1)執導的《烈火》,攝影棚內現場鋪設鐵製軌道。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0年,攝影師林贊庭拍攝有關台北市交通的紀錄片時,坐在消防雲梯車上拍攝中山北路的大遠景。
心酸酸
心酸酸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品公司、發行公司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語言別標示為國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