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58個藏品
《筧橋英烈傳》外景工作照
林贊庭
1975年12月-1976年8月,由張曾澤執導《筧橋英烈傳》在高雄左營海軍基地拍攝外景,林鴻鐘(左2)擔任攝影師,林贊庭(左3)前來協助。
兩台攝影機皆為35mm Arriflex 35 IIC。
《長風萬里》工作照
林文錦
台灣第一部國產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劇情片《長風萬里》,以海軍為背景故事,1957年底在高雄左營海軍基地開拍。
擔任攝影助理的林文錦正在確認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底片卷片的狀況。
《翡翠寶島》拍攝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4年,中央電影公司接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委託,派員前往宜蘭山地拍攝造林紀錄片《翡翠寶島》。
右2為攝影師方壯猷,右1為燈光師曹小炳,左1為導演趙越。
中華民國電影技術人員研習會
林贊庭
攝影師林贊庭曾於1994-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電影攝影協會第三、四屆理事長。
當時多次邀請日本及美國的廠商、專家來台與協會攝影師交流。
左起為:林贊庭擔任日文翻譯、日本東京現像所沖印技術員、日本富士彩色膠片技術員、美國攝影師協會會長、英文翻譯、陳棟。
忠義製片廠(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語片第二期高峰(約1960年代),許多攝影師自行購買Arriflex攝影機及燈光器材成立電影技術組來包拍台語片。
其中以陸續添購三台Arriflex IIA的忠義電影製片廠較具規模。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何基明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第一部35毫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的導演何基明,帶領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台語片小組部分成員至台中拜訪陳澄三夫婦,希望可以尋獲當年執導的影片或相關文物。
此為陳澄三存放電影拷貝、歌仔戲錄音盤帶及有關資料的地方。何基明導演在協助辨識拷貝片的影像。
Parvo攝影機(1933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33年12月,當時位於中國江西省的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中國製片廠前身)以 35mm 手搖 Parvo 攝影機拍攝蔣中正率軍討伐前對部隊訓話,並隨軍拍攝紀錄片。
1955-1981年間台語片作品資料查證與首輪上映紀錄彙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以《台語片時代(一) 》及《中華民國電影影片上映總目》收錄台語影片為基礎片目,利用逐日翻閱《聯合報》縮印本、及查詢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所收錄《民聲日報》所刊登的電影廣告,逐一辨識台灣地區製作、出品、發行的台語片。若有缺漏則以國家圖書館收錄的《民聲日報》及中心的《自立晚報》縮印本增補。
2003年第7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03年1月,第7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香港主辦,在澳門舉行。
左起依序為:辛奇、李祐寧、朱延平、翁大成、X、由緒如(李行秘書)、李行、余秉中、X、宋存壽,於澳門西望洋聖堂(主教山聖堂)前合影。
35mm Arriflex 35 ⅡC/B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C/B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C 為同款攝影機,唯一的差別也是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可安裝三顆鏡頭的鏡頭轉塔(lens turret)其中一處改為鋼製卡榫式(bayonet mount),而此款機型的「B」即為 baynoet mount 的標示
35mm Arriflex 35 ⅡBV
ARRI
1960 年上市的 35mm Arriflex 35 ⅡBV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B 攝影機功能皆相同,唯有的改變是固定快門(fixed shutter)改為可變快門(variable shutter),調節可到 165 度,因而此款機型的「V」即為 variable s
35mm Arriflex 35
ARRI
1937 35mm Arriflex 35 上市,此台機型由工程師 Erich Kästner 設計,特別著重觀景窗的功能性。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 Arriflex 35 攝影機被大量使用於戰爭用途,亦拍攝了許多戰爭和納粹的影像畫面。
35mm Arriflex 35 Ⅱ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 攝影機於 1941 年開始設計和製作,1944 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故,德國慕尼黑的工廠被炸毀,暫時遷移廠址後,直到 1946 年才開始大量生產 Arriflex 35 Ⅱ 系列攝影機。
35mm Arriflex 35 Ⅲ
ARRI
1979 年上市的 35mm Arriflex 35 Ⅲ 攝影機,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觀景窗可調整位置(pivoting viewfinder),目的為可於觀景窗上方額外加裝一台小型數位攝影機,用於同步側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