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795個藏品
《鐵娘子》工作照
《鐵娘子》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胡金銓(左2)和李行(右2)來探班。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楊世慶編劇、宋存壽執導的《鐵娘子》,1969年7月在台上映。
《鐵娘子》工作照
《鐵娘子》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製片廠搭設的古代街景。不知名工作人員。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楊世慶編劇、宋存壽執導的《鐵娘子》,1969年7月在台上映。
《鐵娘子》工作照
《鐵娘子》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片頭劫法場場景。胡金銓(中,戴墨鏡者)示範武打動作。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楊世慶編劇、宋存壽執導的《鐵娘子》,1969年7月在台上映。
《一代劍王》工作照
《一代劍王》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棚內拍攝,田鵬(飾蔡穎傑)站在攝影機前,掌鏡的是攝影師林贊庭,攝影機旁戴眼鏡的是導演郭南宏。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郭南宏執導的《一代劍王》,1968年10月在台上映。田鵬以本片獲得第7屆金馬獎最有希望男星獎。
《龍城十日》工作照
《龍城十日》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製片廠搭設的古代街景。男裝打扮的徐楓(右3,飾尚炎芝)與官兵們對打。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屠忠訓執導的《龍城十日》,1971年11月在台上映。徐楓以本片獲得第9屆金馬獎最有希望女星獎。
國際製片廠總平面圖
國際製片廠總平面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有限公司製片廠總平面圖,手繪稿。 左上方的總平面圖,與實際片廠規模相近,研判應是最後完稿版本。
國際電影製片廠照相暗室作業規程手稿
國際電影製片廠照相暗室作業規程手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電影製片廠照相暗室作業規程手寫稿,單面,共2張,
國際製片廠相關照片
國際製片廠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6年,聯邦影業著手於桃園大湳興建製片廠,並於1969年正式啟用。 此為行政大樓外觀,「國際製片廠」由台灣省主席黃杰題字,另有熱線電話直通台北總公司。 一樓:廠長室、製片部、美工組、劇務組、攝影組、燈光組、服裝部、道具部。 二樓:總經理室、大會議廳。 三樓:編劇部、導演室、小型會議室。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場務器材清冊(民國59年6月)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攝影器材清冊(民國59年6月)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器材清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公司製片廠燈光器材清冊(民國59年6月)。
國際影片公司桃園大湳製片廠廠房機器設備配置圖
國際影片公司桃園大湳製片廠廠房機器設備配置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公司桃園大湳製片廠廠房機器設備配置圖,手繪稿。
國際影片公司大湳製片廠々房機器設備配置圖
國際影片公司大湳製片廠々房機器設備配置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國際影片公司大湳製片廠々房機器設備配置圖1/300,手繪稿。 含各建築物及廠房機器設備配置。
《龍城十日》現場工作照
《龍城十日》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城十日》在桃園大湳國際製片廠的外搭景拍攝,攝影師躺在軌道上俯拍。 左側坐在板凳上指揮的是導演屠忠訓,右2是飾演反派的石雋。
林摶秋(個人照)
林摶秋(個人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10月5日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台語片小組前往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原址,拜訪林摶秋導演。
林摶秋(個人照)
林摶秋(個人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10月5日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台語片小組前往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原址,拜訪林摶秋導演。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10月5日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台語片小組前往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原址,拜訪林摶秋導演時所拍攝的片廠紀錄照片。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嘆烟花》拍攝現場,攝影機前為女主角張美瑤。利用湖山片廠自製的中型升降機,裝置於推車上做升降效果。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本片因片長較長,分為《嘆烟花》、《嘆烟花續集完結篇》上下兩集上映。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嘆烟花》拍片現場一隅。左3為導演林摶秋。以前台語片只有在公營片廠拍攝才會打版。圖中左4的工作人員正在打拍板,錄下拍板聲音後演員才開始演戲。攝影機旁的工作人員手拿一支小麥克風收音。顯示湖山片廠雖是民營製片,製作卻十分嚴謹。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嘆烟花》拍攝現場,攝影機左邊為導演林摶秋。該片以 ARRIFLEX IIA 附隔音罩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攝影機後方的榻榻米牆是為防止迴音及隔音而設。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代初,湖山製片廠現況。 從前的學員教室已改為工廠員工宿舍。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代初,湖山製片廠現況。 從前的B攝影棚已改為塑膠工廠。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當時片廠大門與湖山製片廠門牌。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玉峯影業自購Arrinex IIA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為攝影師林贊庭、導演林摶秋的兒子林嘉義與玉峯影業湖山片廠技術總管呂傳盛,在湖山片廠舊址合影。 導演林摶秋整整等了一年,直到1959年才購得這台35mm Arriflex 35 IIA附隔音罩攝影機與IIA同步馬達,也是台灣電影史上最早進口的Arriflex IIA攝影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