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5個藏品
嘆烟花
嘆烟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本片因片長較長,分為《嘆烟花》、《嘆烟花續集完結篇》上下兩集上映。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光明:1959/7/11-1959/7/15。
《六個嫌疑犯》現場工作照
《六個嫌疑犯》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內景棚拍,使用木頭製軌道。攝影機前是張清清(飾 劉啟明的太太月桂)。
《阿三哥出馬》現場工作照
《阿三哥出馬》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外景拍攝。後方的大燈燈罩上印有「玉峯影業」字樣。 電影《阿三哥出馬》(1959)是玉峯影業開拍的第一部創業作品。目前僅存殘片約42分鐘。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嘆烟花》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導演林摶秋(左邊帶著深色帽子的人)指導走位及演出,穿著西裝的是林龍松(即凌雲、龍松),旁邊是女主角張美瑤。 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本片因片長較長,分為《嘆烟花》、《嘆烟花續集完結篇》上下兩集上映。
《後台》現場合影照
《後台》現場合影照
林嘉義
導演林摶秋與黃秋傑(左1)、余春燕(右2)、張美瑤(右1)的合照。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林嘉義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招募演員時的考試情景。
林摶秋(個人照)
林摶秋(個人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10月5日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台語片小組前往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原址,拜訪林摶秋導演。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10月5日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台語片小組前往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原址,拜訪林摶秋導演時所拍攝的片廠紀錄照片。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林嘉義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董事長邱木(林摶秋夫人林邱寶月的父親,第二排坐者左4)與學員們合影。 第三排右4是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右5是林龍松(即凌雲、龍松),最上排右2是辛文亭。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與學員們
林嘉義
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的學員們合影。 左起是黃映雪、賴千鶴、李菊美、余春燕。 右起是林玉鳳、張美瑤、林玉惠、莊榮花、陳玉雪。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0年代初,湖山製片廠現況。 從前的學員教室已改為工廠員工宿舍。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玉峯影業有限公司招牌及大圓標誌
玉峯影業有限公司招牌及大圓標誌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導演於1957年創辦了玉峯影業有限公司,公司名稱取自玉山之峰。 (資料來源《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2017)
林摶秋(個人照)
林摶秋(個人照)
林嘉義
林摶秋獨照,抵日後寄給母親(林簡柔)的照片。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懐かしい 母上へ 送る冬の吾が姿」(給懷念的母親 冬末初春之際 我的模樣)。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左3起: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李玉芬(飾 貂蟬)、張美瑤、賴千鶴。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第三幕第二場 郿塢城樓之露」。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
林摶秋(個人照)
林摶秋(個人照)
林嘉義
林摶秋於謙記商行大豹炭礦事務所前留影紀念。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 1958年7月6日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開幕典禮首演, 之後在當時台北市市長黃啟瑞的促成下,同年10月初在台北永樂座公演,每日日夜兩場、一連15天。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呂布與董卓衝突一景。左起:簡和引(飾 董卓)、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李玉芬(飾 貂蟬)。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
1943年舞台劇《高砂館》演出一景
1943年舞台劇《高砂館》演出一景
林嘉義
林摶秋先以日文於1943年(昭和17年)3月出刊的《台灣文學》第2號(夏季號)發表《高砂館》劇作,篇名為〈戲曲 高砂館(一幕)〉。同年9月2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林嘉義
角色待辨識。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林摶秋與雙葉會成員合影
林摶秋與雙葉會成員合影
林嘉義
1940年,林摶秋(左1)與桃園雙葉會成員合影。 照片背面手寫「昭和十五年 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 二月十二日 青年寅劇大會」
《阿三哥出馬》現場工作照
《阿三哥出馬》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劇中阿三哥和王豹雙方人馬上街拜票的場景,借用實際的街道拍攝。 電影《阿三哥出馬》(1959)是玉峯影業開拍的第一部創業作品。目前僅存殘片約42分鐘。
《嘆烟花》工作照
《嘆烟花》工作照
林嘉義
左邊是林龍松(即凌雲、龍松),右邊是余春燕。 1959年玉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嘆烟花》,改編自張文環於1941年在《台灣文學》發表的短篇小說〈藝妲の家〉(藝旦之家)。本片因片長較長,分為《嘆烟花》、《嘆烟花續集完結篇》上下兩集上映。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工作照
《五月十三傷心夜》現場工作照
林嘉義
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最後一場戲的外景拍攝現場。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五月十三傷心夜(將殺青)福隆海邊」。 《五月十三傷心夜》),劇本原名《女性的條件》,又名為《青春的條件》、《女人的條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