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5個藏品
矮仔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矮仔財,1916年生於台北建成町圓環,原名鐘福財,因外祖無嗣而改姓為張福財。國小畢業後,因為流利的日文,以及展現出的表演才華,獲得赴日灌錄唱片的機會。回台後更以「福財」為名發表多首台語歌曲。早期他也加入「鐘鳴新劇俱樂部」跟朋友研究舞台劇,並作業餘的話劇演出。
張淵福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淵福,1912年出生於台北市,筆名春光淵,人稱「淵福仙仔」。自幼喜歡布袋戲,也在永樂座、第一劇場接觸了平劇與無聲電影。剛就讀太平國小時,仍有漢文教育,之後就接受日文教育。
大同戲院[台北市大同區]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現況:已歇業,該處曾改建新大同活水健康世界,建築物目前拆除中(參考Evance in Theatre 美的影話—詹璇恩主持於2023年4月16日的發文)。
《今天不回家》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大眾公司出品的《今天不回家》租借台北市波麗路咖啡廳拍攝。
導演白景瑞(左2)正在指示演員演出,35mm ARRI 攝影機右方的是攝影師林贊庭。
前排坐者左起為演員甄珍、雷鳴、李芷麟。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余春燕(飾 漢獻帝)。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
1958年7月6日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開幕典禮首演, 之後在當時台北市市長黃啟瑞的促成下,同年10月初在台北永樂座公演,每日日夜兩場、一連15天。
1991年「正宗露天台語片影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1年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舉辦「正宗露天台語片影展」戶外放映活動,於迪化街城隍廟口放映《三鳳震武林》的情景。
8月20日19:30《地獄新娘》 台北新公園音樂台(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8月21日19:30《兩相好》 台灣大學正門口
《今天不回家》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大眾公司出品的《今天不回家》租借台北市波麗路咖啡廳拍攝。
導演白景瑞(右)指示攝影鏡位,左為攝影師林贊庭。
攝影機應該是林贊庭自購的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
1991年「正宗露天台語片影展」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李敏郎、邵羅輝、戽斗(即高來福)。
於1991年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在慈聖宮舉辦「正宗露天台語片影展」戶外放映活動時互相寒暄問候。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背對者:李玉芬(飾 貂蟬)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左3起: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李玉芬(飾 貂蟬)、張美瑤、賴千鶴。
照片反面以直式書寫「第三幕第二場 郿塢城樓之露」。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演出一景
林嘉義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43年舞台劇《閹雞(前篇)》角色劇照
林嘉義
劇中角色:阿金婆。
《閹雞(前篇)》改編自張文環的中篇小說〈閹雞〉,發表於1942年(昭和17年)7月11日出刊的《台灣文學》第3號,之後由林博秋改編成舞台劇本。同年9月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首演。
1958年舞台劇《貂蟬》演出一景
林嘉義
李玉芬(飾 貂蟬)、吳東如(即小林,飾 呂布)。
《貂蟬》(正式上演時更名為《鳳儀亭》)是一齣古裝台語歷史音樂劇,共分3幕8場,由玉峯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的學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