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413個藏品
2003年第7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2003年第7屆兩岸三地導演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03年1月,第7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由香港主辦,在澳門舉行。 左起依序為:辛奇、李祐寧、朱延平、翁大成、X、由緒如(李行秘書)、李行、余秉中、X、宋存壽,於澳門西望洋聖堂(主教山聖堂)前合影。
35mm Arriflex 35 ⅡC/B
35mm Arriflex 35 ⅡC/B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C/B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C 為同款攝影機,唯一的差別也是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可安裝三顆鏡頭的鏡頭轉塔(lens turret)其中一處改為鋼製卡榫式(bayonet mount),而此款機型的「B」即為 baynoet mount 的標示
35mm Arriflex 35
35mm Arriflex 35
ARRI
1937 35mm Arriflex 35 上市,此台機型由工程師 Erich Kästner 設計,特別著重觀景窗的功能性。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 Arriflex 35 攝影機被大量使用於戰爭用途,亦拍攝了許多戰爭和納粹的影像畫面。
35mm Arriflex 35 Ⅱ
35mm Arriflex 35 Ⅱ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 攝影機於 1941 年開始設計和製作,1944 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故,德國慕尼黑的工廠被炸毀,暫時遷移廠址後,直到 1946 年才開始大量生產 Arriflex 35 Ⅱ 系列攝影機。
35mm Arriflex 35 Ⅲ
35mm Arriflex 35 Ⅲ
ARRI
1979 年上市的 35mm Arriflex 35 Ⅲ 攝影機,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觀景窗可調整位置(pivoting viewfinder),目的為可於觀景窗上方額外加裝一台小型數位攝影機,用於同步側錄。
35mm Arriflex 35 ⅡCGS/B
35mm Arriflex 35 ⅡCGS/B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CGS/B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C/B 為同款攝影機,保有可安裝一個鋼製卡榫式鏡頭(bayonet mount)的鏡頭轉塔(lens turret)之外,最大的特色在於多了音畫同步記號記錄系統(Electric Clapstick Sys
35mm Arriflex 35 ⅡCT/B
35mm Arriflex 35 ⅡCT/B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CT/B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C/B 為同款攝影機,保有可安裝一個鋼製卡榫式鏡頭(bayonet mount)的鏡頭轉塔(lens turret)之外,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片門(gate)是專門設計拍攝特藝寬銀幕(techniscope)使用
35mm Arriflex 35 ⅡCV/B
35mm Arriflex 35 ⅡCV/B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CV/B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C/B 為同款攝影機,保有可安裝一個鋼製卡榫式鏡頭(bayonet mount)的鏡頭轉塔(lens turret)之外,最大的特色在具有可變快門(variable shutter),調節可到 165 度,但
35mm Arriflex 35 ⅡCHS/B
35mm Arriflex 35 ⅡCHS/B
ARRI
35mm Arriflex 35 ⅡCHS/B 攝影機與 35mm Arriflex 35 ⅡC/B 為同款攝影機,保有可安裝一個鋼製卡榫式鏡頭(bayonet mount)的鏡頭轉塔(lens turret)之外,最大的特色在於可高速攝影達 80 格/秒(frame per second)。
35mm Arriflex 35 BL
35mm Arriflex 35 BL
ARRI
1972 年於慕尼黑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首度展露的 35mm Arriflex 35 BL 攝影機,是 Arriflex 系列第一台隔音攝影機(self-blimped),運轉時的安靜程度約為 33 分貝。此機型的 BL 即為 blimp 的縮寫。
辛奇與同袍合影(1949)
辛奇與同袍合影(1949)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右)與同袍。照片背面手寫「四九、一 、五塊厝於鳳山」。 原本前往廈門謀求拍片機會的辛奇,1949(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的部隊回台,與戰友一同到高雄鳳山投考政工中隊並獲錄取,後改組為「國防部儲備軍官訓練班成功劇團」。隔年(1950)退伍。(資料來源:《台語片時代》,2001)。
辛奇與同袍合影(1949)
辛奇與同袍合影(1949)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右)。拍攝時間似為1949-1950年之間。 原本前往廈門謀求拍片機會的辛奇,1949(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的部隊回台,與戰友一同到高雄鳳山投考政工中隊並獲錄取,後改組為「國防部儲備軍官訓練班成功劇團」。隔年(1950)退伍。(資料來源:《台語片時代》,2001)。
辛奇相關照片
辛奇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3)、小林(右後1。本名吳東如,即吳彬、韋弘)。拍攝時間不詳。 照片背面手寫「新界 娛樂場 台灣阿美村」。
辛奇相關照片
辛奇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辛奇(左)、小林(右。本名吳東如,即吳彬、韋弘)。拍攝時間不詳。 照片背面手寫「新界 娛樂場 台灣阿美村」。
《大地飛鷹》工作照
《大地飛鷹》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攝影師廖慶松(左2)在《大地飛鷹》中被吊在兩座高台之間拍攝升降效果的鏡頭,右下角為導演蔡揚名。
忠義製片廠(工作照)
忠義製片廠(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忠義製片廠在台語片時期曾包拍過許多作品。 1966年,陳忠信(左1戴帽者)在台北中興橋下,以Arriflex IIA攝影機拍攝《流浪天涯三兄妹》。 當時常以電瓶燈打光就開始拍攝。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2003)
《恨妳恨妳又愛妳》印刷海報
《恨妳恨妳又愛妳》印刷海報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登錄號:2006.002.2047) 本件保存良好,為彩色單面印刷,為電影《恨妳恨妳又愛妳》宣傳海報。由雲青、芳江、辛光、世明主演,導演劉陽。電影宣傳為她是賢妻良母或是天生蕩婦!、一婦四夫巧安排是孽!是債!是情!是愛!
《禁房》印刷海報
《禁房》印刷海報
詹璇恩
電影《禁房 》宣傳海報,由詹璇恩提供。 1971年上映,由劉陽執導,呂文忠、洪雲青等主演的劇情片。
雜誌《東南電影》1月號第9期(晚間新聞)
雜誌《東南電影》1月號第9期(晚間新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東南電影》第9期,民國69/12/25出版,內有《晚間新聞》跨頁彩色宣傳廣告(第46-47頁)。
雜誌《今日電影》第137期(李美彌訪談)
雜誌《今日電影》第137期(李美彌訪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今日電影》第137期,民國71/09/25出版。 內有〈我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李美彌訪談相關報導(第65-67頁),採訪者:鄭慧蘋。
雜誌《明日世界》4月號第148期(李美彌訪談)
雜誌《明日世界》4月號第148期(李美彌訪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明日世界》4月號第148期,民國76/04/05出版,內有〈李美彌電影世界的理想與現實〉相關報導(第44-45頁),文:黃曼玲。
16mm Arriflex 16 SR
16mm Arriflex 16 SR
ARRI
1975 年上市的 16mm Arriflex 16 SR 攝影機,最大的特色在於反射式觀景窗(reflex viewfiner)可多角度旋轉,因此可視攝影師的習慣站於攝影機左側或右側操作。
玉峯影業影訊 NO.101
玉峯影業影訊 NO.101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單彩,雙面印刷。 摺疊右翻,封面有湖山製片廠的全景。 封底是電影《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的本事、及《六個嫌疑犯》的預告。
《情人的眼淚》工作照
《情人的眼淚》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情人的眼淚》拍攝現場。 左側為女主角張美瑤、男主角田鵬,右為攝影師莊靈為台灣電視公司拍攝新聞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