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07個藏品
《大輪迴》〈第二世〉分場拍攝表
《大輪迴》〈第二世〉分場拍攝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輪迴》〈第二世〉分場拍攝表,依場次序及出場角色彙整。影印本。 多處紅字塗改,研判應是李行在拍攝現場所做的紀錄。 《大輪迴》為三段式電影,由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分別執導,李行執導〈第二世〉。 本片於1983年2月8日在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開鏡,由省主席李登輝主持,9月17日上映。
《大輪迴》〈第二世〉分場拍攝總表
《大輪迴》〈第二世〉分場拍攝總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輪迴》〈第二世〉分場拍攝總表,影印本。 依場景,分場次及出場角色彙整。 《大輪迴》為三段式電影,由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分別執導,李行執導〈第二世〉。 本片於1983年2月8日在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開鏡,由省主席李登輝主持,9月17日上映。
《大輪迴》〈第二世〉拍攝小表
《大輪迴》〈第二世〉拍攝小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輪迴二世”拍攝小表,裁剪黏貼於筆記本上。 《大輪迴》為三段式電影,由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分別執導,李行執導〈第二世〉。 本片於1983年2月8日在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開鏡,由省主席李登輝主持,9月17日上映。
《玉觀音》攝製概要表
《玉觀音》攝製概要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玉觀音》攝製概要表,印刷本。 多處紅字塗改,研判應是李行在拍攝現場所做的紀錄。 1969年7月上映,由李行執導中央電影公司電影《玉觀音》,改編劇作家姚一葦舞台劇作《碾玉觀音》。
《玉觀音》攝製簡表
《玉觀音》攝製簡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戲中楚州崔寓的攝製總表,以鋼板刻寫油印。 多處紅字塗改,研判應是李行在拍攝現場所做的紀錄。 1969年7月上映,由李行執導中央電影公司電影《玉觀音》,改編劇作家姚一葦舞台劇作《碾玉觀音》。
《路》分鏡構想
《路》分鏡構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路》分鏡的構想設計,李行原始手稿,共3張。 依場順條列,後面標示的人名是演出的演員姓名。
《風從那裡來》現場工作照
《風從那裡來》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頭戴牛仔帽的李行(左)與歐威。 受西部片啟發的《風從那裡來》由李行執導、台聯影業有限公司出品,1972年8月在台上映。
煙波江上
煙波江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12月在台灣上映,由五富影業公司出品,賴成英導演、侯孝賢編劇的國語片。
《早安台北》現場工作照
《早安台北》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1是導演李行,左1站在攝影機左側的是擔任攝影助理的杜可風,掌鏡的應是擔任攝影指導的陳坤厚。 《早安台北》由李行執導、侯孝賢編劇,1979年8月公開上映。
《浪花》現場工作照
《浪花》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皇冠文化創辦人平鑫濤、原著作家瓊瑤至拍攝現場探班,右為導演李行。 《浪花》由香港馬氏影業公司出品、李行執導,改編自瓊瑤小說,1976年10月在台上映。
《海鷗飛處》分場拍攝總表
《海鷗飛處》分場拍攝總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海鷗飛處》前往香港、星加坡(新加坡)、及在台北拍攝的分場拍攝總表,影印剪貼於記事本。 紅筆塗改,應是實際拍攝時所做的修正。
《小城故事》分場拍攝總表
《小城故事》分場拍攝總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8年9月22日繪製《小城故事》分場拍攝總表。共2份。 一份剪貼於「”小城故事”分場拍攝總表」記事本內, 多處有紅筆修正或塗改,應是拍攝時依據實際狀況所做的調整。 另一份沒有註記,分別是序場~第25場、第26場~第55場、第56場~第72場,共3張。
《血戰》現場合影
《血戰》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蹲者左2起:田琛、李行。 站者左起:曹平、周經武、-、王玨、田豐。 站者右起:梁銳、井淼、張方霞。 1958年上映,中一影業社出品、田琛執導的電影《血戰》,李行演出另兼副導演。
《秋決》音樂設計構想
《秋決》音樂設計構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原始手稿,以港聯影訊便條紙書寫。共1張。 【正面(有港聯影訊標題)】 先哲鑑於春 問(李)蘭生:套底聲片時,聲早底應為「19格半」,但平常我們提早為20-21,此片擬提早為(22)格。 【反面(由右至左,由上而下)】 跳舞之用意:諷刺人生假假真真,音樂內容盼配合。
《婉君表妹》現場合影
《婉君表妹》現場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導演李行、唐寶雲、中影公司總經理龔弘,在高雄澄清湖前合影。 李行與瓊瑤合作,亦為瓊瑤首部改編電影《婉君表妹》,1965年1月11日在中影製片廠開鏡,3月在高雄澄清湖畔殺青,同年8月公開上映。
《婉君表妹》殺青合影
《婉君表妹》殺青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與工作人員在高雄澄清湖九曲橋上合影。 左2起:唐寶雲、李行、王戎、賴成英,站在 Arriflex 攝影機右側的是陳坤厚。 李行與瓊瑤合作,亦為瓊瑤首部改編電影《婉君表妹》,1965年1月11日在中影製片廠開鏡,3月在高雄澄清湖畔殺青,同年8月公開上映。
〈哀〉構思初稿
〈哀〉構思初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上映,由李行執導《喜怒哀樂》〈哀〉的分場對白,以鋼板刻寫油印裝訂。 封面“喜怒哀樂”影片「歸」對白本,顯見構思當初尚未以〈哀〉命名。 內頁有手寫註記。
〈哀〉構思初稿
〈哀〉構思初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0年上映,由李行執導《喜怒哀樂》〈哀〉的分場對白(第一次稿),手寫稿。 題名:翩翩或「仇報」,顯見構思當初尚未以〈哀〉命名。
《養鴨人家》對白本
《養鴨人家》對白本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養鴨人家》對白本,以鋼板刻寫油印裝訂。 封面有李行簽名。 內頁對白寫得是演員的姓名,而非角色名稱。
國語連續劇《汪洋中的一條船》企劃案故事大綱
國語連續劇《汪洋中的一條船》企劃案故事大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00年公視播映,由林清介擔任製作人的國語連續劇《汪洋中的一條船》企劃案暨故事大綱。 製作單位: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龍介影事業有限公司 統籌:李行、林福地 製作人:林清介 原著:鄭豐喜 編劇:林煌坤、張春香 導演群:蔡揚名、陳俊良、李作楠、楊家雲、楊道
《秋決》剪報
《秋決》剪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2年電影《秋決》相關影評的剪報,共6篇。 ● 好一個秋決「秋決」(何可歌/余光中) ● 從文學及藝術觀點分析「秋決」(何懷碩) ● 接待 ──論國片「秋決」(張曉風) ● 且看「秋決」(王鼎鈞) ● 中國電影的新境界「秋決」(李祐寧) ● 秋決的藝術表現(魯稚子)
《海鷗飛處》工作照
《海鷗飛處》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甄珍(左,飾楊羽裳)、鄧光榮(右,飾俞慕槐),新加坡外景拍攝。 根據瓊瑤的小說改編,李行執導,由馬氏影業(香港)公司出品的《海鷗飛處》,於1974年6月在台上映。
《喜怒哀樂》記者會
《喜怒哀樂》記者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白景瑞(中影)、胡金銓(聯邦)、李行(中影)、李翰祥(國聯)。 為紓解李翰祥的國聯影業財務危機,四大導演合拍《喜怒哀樂》,1969年5月7日於開鏡前舉行記者會。
《今天不回家》首次赴港宣傳
《今天不回家》首次赴港宣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帶著花圈的是導演李行(右)、甄珍。 大眾電影公司創業作《今天不回家》,由白景瑞執導、張永祥編劇,李行擔任策畫,1969年7月在台灣上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