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079個藏品
農教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
農教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此為從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自香港運回的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附隔音罩。 1953年3月,農教進行改組,戴安國成為董事長,總經弹由李葉擔任。李葉就任後不久即前往香港,將農教於1949年向美國訂購的、以前任總經理李吉辰的名義寄存在香港的35mm 電影器材運回台灣。
吳文超(個人照)
吳文超(個人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吳文超在上海時便創設吉星電影公司,從事影片製作。1954年來台為台灣電影製片廠(簡稱台製厰)執導《翠嶺長春》,由長子吳家俊擔任攝影師,之後定居台灣。 1958年正值台語片興盛,吳文超父子離開台製厰,在台北市泉州街重新開設吉星電影公司,承包其他公司的電影製作。
林贊庭(工作照)
林贊庭(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7年,攝影師林贊庭以35mm Mitchell Mark II攝影機拍攝由白景瑞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 1968年第6屆金馬獎,白景瑞和林贊庭分別以《寂寞的十七歲》榮獲最佳導演及最佳彩色攝影獎。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35mm 100呎 Eyemo 攝影機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8月20日,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開拍《薛平貴與王寶釧》,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 此機為拍攝首部16mm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的導演邵羅輝捐贈。
《何時出頭天》工作照
《何時出頭天》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華興電影製片廠為新東影業代拍《何時出頭天》(1959)。 導演何錂明(左2)於拍片現場指導演員歐威(左1)、何玉華(左5)。右1為監製林紹甲。 攝影機為35mm上海製仿 Bell & Howell。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合影
《聖保羅砲艇》來台外景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10月 - 1966年2月,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前拍坐者)帶領《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團隊來台拍攝外景。
沙榮峰相關照片
沙榮峰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1年12月7日,第28屆金馬獎頒獎典禮。 沙榮峰(右1)夫婦與林青霞(右2)、徐楓(左2)合影。
《龍門客棧》戲院看板
《龍門客棧》戲院看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門客棧》在香港京華戲院上映時的巨幅看板。 1968年,《龍門客棧》在香港邵氏院線上映,創下香港開埠以來中西影片上映最高紀錄。
林鴻鐘(工作照)
林鴻鐘(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9年,攝影師林鴻鐘拍攝《八仙過海掃妖魔》時,被吊在米籃裡做升降效果。
廖慶松(工作照)
廖慶松(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6年,攝影師廖慶松將 35mm Arriflex 35 IIC攝影機架設在汽車引擎蓋上拍攝《金水嬸》片中所需的車內鏡頭。
《日月潭之戀》工作照
《日月潭之戀》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5年10月,香港自由影業公司來台拍攝的《山地姑娘》( 之後改名為《日月潭之戀》)拍攝外景,棚內則跟中製廠租用攝影棚拍攝。 該片使用向中影租用Michell NC攝影機,因附隔音罩體積龐大,移動不便,所以需以大棉被罩住攝影機來隔音。 左1是莫康時導演。
何基明與矮仔財
何基明與矮仔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何基明、李泳泉、矮仔財(即張福財)。 1990年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李泳泉副館長及部分台語片小組的成員,由擔任顧問的何基明導演帶領前往拜訪矮仔財(即張福財)。
何基明與戽斗
何基明與戽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戽斗(即高來福)、何基明、井迎瑞。 1990年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井迎瑞館長及部分台語片小組的成員,由擔任顧問的何基明導演帶領前往拜訪戽斗(即高來福)
陳榮樹(工作照)
陳榮樹(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82年,《龍少爺》在桃園虎頭山建造一座饅頭山做為拍攝外景。 右起為攝影師陳榮樹、陳清渠、成龍、陳誌華、陳鐘源。
林投姐
林投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出品公司、發行公司及工作人員主要參考《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林投姐》。 ※《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出品國登錄為國別不明。 ※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查有相關片名送檢紀錄。 ※1979/12/26之後的自立晚報電影廣告上出現「觀眾要求特映臺語拷貝」字樣,但沒有註明哪幾家放映台語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