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273個藏品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右側掌鏡的是攝影邱耀湖,導演陳洪民戴著眼鏡坐在導演椅上看腳本,右前景穿著古裝者為曹健(飾何公僕),坐在後方穿著古裝持劍者為陳浩(飾疤拉虎/二虎子)。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月世界外景拍攝,導演陳洪民(左2)與攝影邱耀湖(左1)等工作人員,右後方背景處可見工作人員搭起的高台。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攝影助理幫陳浩(右,飾疤拉虎/二虎子)測光。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陳洪民(右)指導陳浩(左,飾疤拉虎/二虎子)示範動作。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前景為導演陳洪民(左)指導萬重山(右,飾朱楓)與陳慧樓(中,飾燕麥翎/紅炫風鐵獒)對戲,後方左1為武術指導潘耀坤。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陳洪民(左)指導楊夢華(右,飾何慧芳)演出。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飛龍山》工作照
《飛龍山》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劇組人員在小山坡上等候開拍,左上角穿著古裝戲服的是楊夢華(飾何慧芳)和陳浩(飾疤拉虎/二虎子),右5是抽菸戴帽著外套者為導演陳洪民。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陳洪民執導的《飛龍山》,1971年5月在台上映。
小雪
小雪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雪本名李明月,1932年出生於中國廈門(一說台灣,待確認),從小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童年住在萬華的「入船町」(現之台北西門町貴陽街附近)。小學就讀萬華老松國民學校,接受日式教育。終戰後,她曾到七十二舍(現為中興醫院)工作,下班後去學漢字。小雪不喜歡醫院的工作環境,轉換到進口外國電影的公司上班。
小艷秋
小艷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小艷秋本名簡秀綢,1933年出生於桃園市,出生後的第三天就被鄰居收養,成為養女。八歲開始讀日文,光復後,到五、六年級才開始學注音符號,後來感染瘧疾就輟學了。十七歲時,小艷秋為了家計,被送到「日月園新劇團」,由演員鄭小芬的導演爸爸鄭政雄教戲,訓練一個禮拜,就當上女主角,很快的成為劇團台柱,很受歡迎。
石軍
石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石軍本名彭晴松,1933年出生於宜蘭縣。高中畢業後,先到東方出版社擔任青少年書籍的日文翻譯,晚上在行政專校就讀夜大,後來日本導演岩澤庸德和攝影師宮西四郎到長河公司拍電影《紅塵三女郎》,需要會台語和日語的翻譯,石軍就去幫忙當場記,跟電影有了第一次接觸。
林摶秋
林摶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摶秋,1920年出生於桃園,父親林添富為臺灣北部礦業名人。1938年赴日本求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同年底發表舞台處女作《奧山社》受到矚目,也是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之後因其戲劇表現突出而進入日本知名的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開始接觸電影製作的觀念與技藝。
高仁河
高仁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仁河,1936年12月出生於花蓮。花蓮工職畢業後,先任職於船公司當會計,再進入公論報廣告組工作。1957年,考進當時規模最大的「南洋影業公司」當演員,1958年演出《梅亭恩仇記》時發現自己不適合當演員,跟隨南洋公司董事長林章,到嘉義南洋片廠學習劇務、場務、燈光、服裝、化妝等工作。
《誰能代表我》工作照
《誰能代表我》工作照
林文錦
1962年,攝影師林文錦(右1)以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拍攝由張英執導《誰能代表我》。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繡著中央電影公司「CMPC」的字樣。 該片也是林文錦首次擔任攝影師的作品。
李行與賴成英(工作照)
李行與賴成英(工作照)
賴成英
李行導演(右)、攝影師賴成英(掌鏡者)。 攝影機為35mm Mitchell NC,400呎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有著「中影 CMPC」的字樣。
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由李行與李嘉、白景瑞聯合執導的歷史戰爭片,也是白景瑞首部執導作品。 《還我河山》描述戰國時代,齊國的田單運用戰略戰勝燕國,收復山河的史實。該片是集合中影重要的編、導、演,以及技術人員所拍攝的鉅作,其中「火牛陣」是拍攝過程最為艱辛的一場戲。
陳洪民
陳洪民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洪民1932年出生於廈門,高中時與當時就讀廈門大學的李泉溪結識,1949年和李泉溪一起隨著海軍官校艦隊到台灣。1950年考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簡稱農教,中影前身),與當年一同考上的林贊庭、洪慶雲、賴成英、林焜圻、林文錦等人,成為台灣第一代本土出身的電影技術人員。
戴傳李
戴傳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戴傳李,1926年11月28日出生於宜蘭,舅舅是台灣社會運動先驅蔣渭水。戴傳李出生不久即隨家人遷至台北,小學就讀日新公學校(今之日新國小),畢業後考取台北二中(今之成功中學),1944年二中畢業考進高等學校攻讀理科。
台灣教育
台灣教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提攜,李行於1960年進入台製擔任特約編導,拍攝多部省政建設彩色紀錄片。
《煙雨》現場工作照
《煙雨》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攝影林贊庭(左1)和導演劉家昌(左2)一起彎下身看鏡位。 由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劉家昌編導的《煙雨》,1975年3月在台灣上映。
地下水開發
地下水開發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因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提攜,李行於1960年進入台製擔任特約編導,拍攝多部省政建設彩色紀錄片。 本片不只宣揚政績,也舉例說明並分析當時台灣開始大規模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狀況。
《煙雨》現場工作照
《煙雨》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劉家昌(右1)和工作人員們舉起雙手。 由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劉家昌編導的《煙雨》,1975年3月在台灣上映。
《煙雨》現場工作照
《煙雨》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幼稚園拍攝現場,導演劉家昌(中,戴墨鏡者)和工作人員們一起帶動氣氛。 由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劉家昌編導的《煙雨》,1975年3月在台灣上映。
《煙雨》現場工作照
《煙雨》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幼稚園拍攝現場,導演劉家昌(右,戴墨鏡者)上場彈風琴。 由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劉家昌編導的《煙雨》,1975年3月在台灣上映。
《煙雨》現場工作照
《煙雨》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劉家昌(中,戴墨鏡者)站在攝影機旁指揮現場。 由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劉家昌編導的《煙雨》,1975年3月在台灣上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