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529個藏品
金姑看羊
金姑看羊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永樂:1957/1/5-1957/1/8。 大同:1957/1/8-1957/1/9。 華山:1957/12/4。 大觀:1957/1/11-1957/1/14。 金都(現三重區):1957/3/4-1957/3/7。
瘋女十八年
瘋女十八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7/1/2-1957/1/10。 大光明:1957/1/3-1957/1/14。 明星:1957/1/14-1957/1/15。 大同:1957/1/15-1957/1/17。
黃帝子孫
黃帝子孫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首部公營片廠出品的台語電影。 ※僅巡迴放映,未在戲院上映。 ※1955.10.25 開拍,1956.6 完成。 ※以國台語雙聲帶配音,由呂訴上翻譯台語。(※台影五十年:歷史的腳蹤)
廖添丁
廖添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台北:1956/12/20-1956/12/21。 第一:1956/12/21。 金國(現三重區):1957/1/24-1957/1/25。 金都(現三重區):1957/1/24-1957/1/27。
補破網
補破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根據《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P.175 攝影師方壯猷的介紹,本片以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同步錄音拍攝。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6/12/13-1956/12/21。
運河殉情記
運河殉情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根據日治時代的台南運河奇案改編。 ※南洋影業創業作。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6/11/24-1956/12/1。 大光明:1956/11/24-1956/12/1。 金國(現三重區):1957/3/9。
桃花過渡
桃花過渡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台北:1956/10/26-1956/10/27。 中央:1956/10/26-1956/10/28。 大觀:1956/10/29-1956/11/3。 大光明:1956/10/29-1956/11/3。
薛平貴與王寶釧 第三集 完結篇
薛平貴與王寶釧 第三集 完結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雲林麥寮拱樂社演出。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6/10/19-1956/10/28。 大光明:1956/10/19-1956/10/28。 大明:1957/3/12-1957/3/17。 大光明:1957/4/23-1957/4/24。
雨夜花
雨夜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首部時裝台語電影。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6/10/5-1956/10/18。 大光明:1956/10/5-1956/10/18。 大明:1957/1/2-1957/1/6。
薛平貴與王寶釧 續集
薛平貴與王寶釧 續集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雲林麥寮拱樂社演出。【劇情大綱】
林投姐
林投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第一:1956/8/31-1956/9/2。 台北:1956/8/31-1956/9/2。 華宮:1956/9/3-1956/9/9。 永樂:1956/9/3-1956/9/10。 寶宮:1956/9/7-1956/9/9。
范蠡與西施
范蠡與西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改編舞台劇《句踐復國》,美都劇團演出。 大台北地區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中央:1956/8/12-1956/8/19。 大觀:1956/8/12-1956/8/19。 美都麗:1956/8/13-1956/8/15。 明星:1956/8/13-1956/8/15。
龔弘
龔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龔弘,1915年12月出生於中國江蘇。1931年進入上海中學就讀,並且於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畢業之後他很快的與結識十年的周家熙小姐結婚,並且任職於國民黨營「中國文化服務社」。
廖祥雄
廖祥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廖祥雄,1933年12月3日出生於台中,六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就讀日僑學校,戰後舉家返台。1957年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職於視聽教育館,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1960年奉派赴日研習視聽教育,1961年赴美,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攻讀碩士學位。
張茜西
張茜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茜西,1928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1歲即開始登台演出話劇,是抗戰時期後方著名的娃娃劇團的成員之一,首齣舞台劇為「江南之春」。1949年與先生藍天虹隨張英導演率領的《阿里山風雲》電影外景隊來台,因為在該片中演出山地少女,並主唱「高山青」等歌曲而聞名。
宋存壽
宋存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宋存壽,1930年出生,江蘇江都人,1949年到香港,旋即考入香港文化專科學校,畢業後與胡金銓同時供職嘉華印刷廠,兩人志趣相投,經常結伴觀賞電影。
丁善璽
丁善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丁善璽,193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編導科第二屆畢業後擔任中央電影公司的副導演。1963年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丁善璽在邵氏工作的兩年間,其劇本作品被邵氏公司採用了包括《大醉俠》在內的八部。從1968年的首部導演作品《虎父虎子》後,就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黃卓漢
黃卓漢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黃卓漢,1920年生,為著名製片家。
葛香亭
葛香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葛香亭,1917年8月8日生,江蘇徐州人。師範學校畢業後於小學任教,教了一學期書後因抗戰而投身軍職,並加入軍中劇團,正式開始其演藝生涯。1940年,葛香亭進入上海著名的「金星訓練班」,與歐陽莎菲、謝晉等人結為同學,一年後畢業,留在公司參與《白雲塔》、《亂世風光》等片的演出,並兼任公司的化妝師。
傅碧輝
傅碧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傅碧輝,1924年生於中國江西。民國三十年左右,在家鄉江西景德鎮受到流亡學生街頭表演吸引,因此與表演結緣,『夜之歌』是傅碧輝正式第一次的街頭演出。最初開始演戲,傅碧輝演三八反派,後來因為『蛻變』劇中孔錄事之妻的演員無法演出,要她接演這個角色,於是她經常夜裡到空屋練習,當時的隊長誇讚她以後有出息。
周天素
周天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周天素,1910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父親周金井是總舖師,母親廖草育有四男三女,周天素排行第五。就讀清水公學校時,就因活潑開朗的個性以及音樂天分,受到日籍老師的青睞,而他在青年團習得的薩克斯風吹奏技藝,之後意外地為他開啟了電影事業之路。
唐寶雲
唐寶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唐寶雲,1944年出生於湖南壽安(今河南省宜陽縣)。1948年隨父親部隊自廣州遷台,定居於苗栗縣卓蘭鎮。1960年報名香港電懋公司演員招考,以五分之差落選。
胡金銓
胡金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胡金銓,193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原籍河北省邯鄲縣。1950年隻身赴港,初入嘉華印刷廠當助理會計兼校對,與宋存壽同事。後曾任廣告畫師,繪電影廣告。1954年,初次在嚴俊導演的《笑聲淚痕》(又名:《吃耳光的人》)中演出,開始踏上演員之路。期間還服務於「美國之音」電台,任播音員、編劇。
唐菁
唐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唐菁,192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原名唐振青,又名唐治民。1946年自農校畢業後,曾經擔任牧場技士及管理員等職;因為愛好攝影,便投考空軍,擔任空中攝影員,未幾轉為地勤,1949年隨部隊撤退到台灣,因志趣考入陸軍劇團,後來經過漫畫家牛哥介紹到農復會當繪圖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