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534個藏品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側彈簧床上趴著的是白鷹(飾石問樵),右1是武術指導韓英傑,右2是導演胡金銓,兩床中間是攝影助理周業興躺在墊子上操作攝影機。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工作人員圍著兩張彈簧床,右側是白鷹(飾石問樵)抬起上半身揮劍,左側是胡金銓導演跪坐著看白鷹動作,兩床中間是攝影助理周業興半躺在攝影機旁。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鷹(飾石問樵)和徐楓(飾楊慧貞/之芸)站在鏡頭前。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胡金銓導演指導白鷹(飾石問樵)和徐楓(飾楊慧貞/之芸)。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午餐時間,左立者為宋存壽,前景面對鏡頭右起為白鷹(飾石問樵)、武術指導韓英傑、導演胡金銓、徐楓(飾楊慧貞/之芸)。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拍攝現場等待中,導演胡金銓(中)坐在木箱上,白鷹(右2,飾石問樵)和徐楓(右1,飾楊慧貞/之芸)站在鏡頭前。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徐楓(飾楊慧貞/之芸)挺身舉劍。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胡金銓導演戴墨鏡坐在木箱上,看武術指導韓英傑舉手協助在彈簧床上動作的白鷹(背對鏡頭,飾石問樵)。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工作照
《俠女》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趴在地上的徐楓(飾楊慧貞/之芸)。 聯邦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胡金銓執導的《俠女》,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1970年7月在台上映。
《俠女》現場工作照
《俠女》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的《俠女》,在南投溪頭拍攝最知名的竹林大戰。 左側坐在反光板前的是導演胡金銓,右側演員為白鷹及徐楓,軌道推車上操控攝影機的應是攝影師華慧英。
《俠女》現場工作照
《俠女》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8年2月7日正式開拍的《俠女》,在南投溪頭拍攝最知名的竹林大戰。 導演胡金銓躺在地上與洪金寶示範套招,女主角徐楓(右1)一旁觀看。操控攝影機的應是攝影師華慧英。
龍芳
龍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芳,字志雲,1914出生於南京。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他曾在南京和重慶的勵志社工作,後來轉入聯勤總部特勤屬,擔任總務署長兼人士科長。1947年,龍芳率聯勤康樂隊來台,不久,該隊改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成立康樂總隊,擔任隊長。
劉藝
劉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劉藝,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莊雪芳
莊雪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莊雪芳,1932年4月10日出生,福建人,在新加坡長大。因為自幼身體虛弱,勉強完成小學學業之後,16歲即加入巡迴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歌劇團。1957年於香港從影,在廈語片中演出,她外型亮麗、能歌善舞,陸續主演了三十多部廈語片。
張永祥
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永祥,1929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1951年考上甫成立的政工幹校影劇組,畢業後進入軍中康樂隊,開始嘗試劇本寫作。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的舞台劇處女作《陋巷之春》受到觀眾歡迎,讓他信心大增。返校擔任教官後,仍持續創作舞台劇與廣播劇。
康明
康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康明,1914年出生。日治時期曾在國風劇團演出新劇,1957年演出《基隆七號房慘案》踏入影壇。同年以《萬華白骨事件》(1958年初上映)獲得徵信新聞主辦的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男主角獎。1959年曾赴港拍攝廈語片,台語片沒落後進入中視演出連續劇,也參與國語武俠片演出。
徐守仁
徐守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徐守仁,曾擔任辛奇導演的副導,1958執導《心酸酸》,並與影人奇峰、秋萍、辛奇等人合組國興電影企業社,專門拍製十六米厘的兒童教育片。曾自組「德榮」影業公司,1965年獲選為「台灣日報」觀眾票選台語片十大導演之一。70年代之後進入電視台服務。
奇峰
奇峰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奇峰,本名林爐,1932年出生於台北。農業學校出身,1956年左右,抱著好奇心去參加建南影業公司演員招考,不意竟錄取。後以奇峰為藝名拍攝了處女作《心酸酸》(1957)。在台語影圈,和柯俊雄、陽明、石軍並列為台語片「四大小生」,因外型較為陽剛,主打硬派性格小生路線。
李嘉
李嘉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嘉,1923年9月23日出生,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抗戰勝利之後,在廈門星系報業的星光日報,先後擔任記者、編輯與編審。1947年來到台灣省農會工作。1951年轉入農教電影公司,擔任農業紀錄片劇本的編劇。1954年農教與台灣電影公司合併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先後任編審及製片處製作主任。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明驥)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明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第4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於2009年11月28日,在台北縣政府大樓(今新北市政府大樓)舉行。 本屆終身成就獎頒給中影前總經理明驥,他不僅開辦電影技術人才訓練班,且大膽啟用新銳導演,締造了「台灣新電影」的風潮,為影史寫下新頁。
陳忠義(獲獎)
陳忠義(獲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57年,陳忠義(左)以《心酸酸》在徵信新聞社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榮獲「最佳攝影獎」,並獲贈金馬獎一座。 右邊是以《小情人逃亡》榮獲「最佳童星獎」的黃慧書。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46年(1957)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即第一屆台語電影片展覽會),得獎者合影。 得獎名單如下: 最佳攝影:《心酸酸》陳忠義(左1) 最佳編劇:《青山碧血》洪聰敏 最佳導演:《小情人逃亡》張英(左3) 特別獎(故事):《邱罔舍》張深切(右2)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46年(1957)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即第一屆台語電影片展覽會),分別因《三美爭郎》榮獲最佳女主角的柯玉霞、與因《萬華白骨事件》榮獲最佳男主角的康明。台影新聞片原底翻拍。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
第一屆台語片影展(1957)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民國46年(1957)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即第一屆台語電影片展覽會),頒獎典禮影人合影。台影新聞片原底翻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