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5個藏品
江日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江日昇,1939年11月19日出生於台北市,是家中獨子。少年時代不愛讀書,因為曠課過多而換了好幾所高中,最後仍是高中肄業。他的父親經營電影發行業務,江日昇也曾經暑期打工在戲院做過「監票」的工作,他對電影發行業務的興趣並不高,曾經短暫的在旅行社工作,但最後又回到電影事業裡,從電影發行轉型成為電影製片。
金塗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金塗,本名張金塗。1932年出生於台北。從影之前,曾在廣播電台播過兩年的台語笑劇。1960年以滑稽片《大嬸婆遊台北》踏入台語影圈,演出的電影以喜鬧劇為多。但林福地導演卻慧眼獨具,邀請他在《悲情城市》(1964)裡飾演一悲劇性人物,從此戲路大開,不再侷限於笑鬧角色。
龔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龔弘,1915年12月出生於中國江蘇。1931年進入上海中學就讀,並且於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畢業之後他很快的與結識十年的周家熙小姐結婚,並且任職於國民黨營「中國文化服務社」。
廖慶松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37年7月23日生,台中市人。23歲時,開始經營照相館。25歲左右,經張昭宏介紹,進電影圈擔任宣傳的外務工作,跟著電影到各地上映宣傳。跟隨新竹的電影攝影師林春生,進入晃東影業社擔任劇照、燈光等電影相關工作。
廖祥雄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廖祥雄,1933年12月3日出生於台中,六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就讀日僑學校,戰後舉家返台。1957年自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職於視聽教育館,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1960年奉派赴日研習視聽教育,1961年赴美,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攻讀碩士學位。
張茜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茜西,1928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1歲即開始登台演出話劇,是抗戰時期後方著名的娃娃劇團的成員之一,首齣舞台劇為「江南之春」。1949年與先生藍天虹隨張英導演率領的《阿里山風雲》電影外景隊來台,因為在該片中演出山地少女,並主唱「高山青」等歌曲而聞名。
丁善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丁善璽,193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編導科第二屆畢業後擔任中央電影公司的副導演。1963年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丁善璽在邵氏工作的兩年間,其劇本作品被邵氏公司採用了包括《大醉俠》在內的八部。從1968年的首部導演作品《虎父虎子》後,就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葛香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葛香亭,1917年8月8日生,江蘇徐州人。師範學校畢業後於小學任教,教了一學期書後因抗戰而投身軍職,並加入軍中劇團,正式開始其演藝生涯。1940年,葛香亭進入上海著名的「金星訓練班」,與歐陽莎菲、謝晉等人結為同學,一年後畢業,留在公司參與《白雲塔》、《亂世風光》等片的演出,並兼任公司的化妝師。
傅碧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傅碧輝,1924年生於中國江西。民國三十年左右,在家鄉江西景德鎮受到流亡學生街頭表演吸引,因此與表演結緣,『夜之歌』是傅碧輝正式第一次的街頭演出。最初開始演戲,傅碧輝演三八反派,後來因為『蛻變』劇中孔錄事之妻的演員無法演出,要她接演這個角色,於是她經常夜裡到空屋練習,當時的隊長誇讚她以後有出息。
周天素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周天素,1910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父親周金井是總舖師,母親廖草育有四男三女,周天素排行第五。就讀清水公學校時,就因活潑開朗的個性以及音樂天分,受到日籍老師的青睞,而他在青年團習得的薩克斯風吹奏技藝,之後意外地為他開啟了電影事業之路。
胡金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胡金銓,193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原籍河北省邯鄲縣。1950年隻身赴港,初入嘉華印刷廠當助理會計兼校對,與宋存壽同事。後曾任廣告畫師,繪電影廣告。1954年,初次在嚴俊導演的《笑聲淚痕》(又名:《吃耳光的人》)中演出,開始踏上演員之路。期間還服務於「美國之音」電台,任播音員、編劇。
唐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唐菁,192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原名唐振青,又名唐治民。1946年自農校畢業後,曾經擔任牧場技士及管理員等職;因為愛好攝影,便投考空軍,擔任空中攝影員,未幾轉為地勤,1949年隨部隊撤退到台灣,因志趣考入陸軍劇團,後來經過漫畫家牛哥介紹到農復會當繪圖員。
田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田豐,1928年出生於河南,本名田毓錕。學生時期,就因興趣參加了學校與當地的舞台劇演出。當時,河南的一位表演教授對他賞識有加,鼓勵他「不要侷限於舞台劇,應該多方向外發展,而且什麼角色都要能演,這才是真正的演員、真正的表演藝術家」,這番話帶給他深厚的影響。
鄭潔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鄭潔,1930年6月6日出生,河北省北京市人。祖父為富農,父親為國民小學教師兼任鄉長。
1959年,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第四期影劇戲後,台製廠長龍芳以軍職外調方式,將他調入台製廠擔任助理技師。第一部掌鏡作品為陳文泉導演的《樹的故事》,之後陸續拍攝了許多新聞片和紀錄片。
張仲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仲文,1936年8月10日出生於中國河北。父母早逝,國共內戰時,隨丈夫來到台灣,其後離異。初次登上大銀幕是在農教的《永不分離》(1951)。1954年,結束「中影演員訓練班」的訓練之後,簽約成為中影公司的基本演員,參演了《梅崗春回》(1955)和《歧路》(1955)。
盧碧雲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盧碧雲,本名盧鵷,1922年2月22日出生於東北吉林,後舉家搬遷至上海。其兄盧志雲為劇運的前輩,因此盧碧雲從小就深受影響,喜愛戲劇,在高中時期即為校內的話劇健將。畢業之後,盧碧雲就正式在上海蘭心劇團作職業性話劇的演出,隨即快速地竄紅,當年在上海有「話劇皇后」之稱。
李翰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翰祥,192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及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學戲劇電影。1948年底隻身赴港從影,於各片廠兼差打游擊,練就一身十項全能的本事,爾後於永華公司任職編劇、副導演,1954年,與姜南、古森林聯合導演電影作品《嫦娥》。
穆虹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穆虹,1924年12月18日出生於中國遼寧,本名白薇,自幼家境富裕。年輕時曾因家庭不合而負氣出走到北京,後來北京淪陷時又輾轉到青島,並加入部隊擔任政工隊員,隨部隊調動而至上海,再由上海赴台,並且在此時登上舞台,巡迴公演話劇。因為面容姣好、身材豐滿,遂在話劇界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