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41個藏品
田清
田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田清,1915年出生於台北,本名陳清泉。因為熱愛演戲,1940年左右加入靜江月家族成員組成的星光新劇團。戰後,田清與夫人陳蘭從陳媽恩手中接下了「鐘聲話劇團」。
何錂明
何錂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錂明,1924年11月23日出生於台中。兄弟五人中,排行最幼,另有三個姊姊;二哥為知名的台語片導演何基明。
林琳
林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琳,本名林秀芳,1940年出生於台中。1956年,因緣際會在台語片《水蛙記》中客串一角,自此踏入影壇。1957年,在《台南霧夜大奇案》片中一躍成為女主角,其演技不負眾望,白克導演也大為稱讚。擅長飾演反派人物,不管媚笑、險詐或潑辣,都能恰如其分。婚後退居幕後,監製國語片多部,評價都很高。
何玉華
何玉華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何玉華,1939年出生於台中,本名卓春枝。1955年進入華興電影製片廠。1957年主演《青山碧血》後,即以純情少女形象走紅影壇。同年獲徵信新聞的台語片銀星獎季軍。
廖萬文
廖萬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33年5月22日生,台灣台中市人。畢業於台中市成功國小,後再於台中國校夜間補校就讀。
賴成英
賴成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賴成英,1931年出生於台中。台中一中畢業後,1950年經校長介紹到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簡稱農教,中影前身)當練習生,1952年擔任《皆大歡喜》攝影師莊國鈞的助理,首次參與電影拍攝。1955年,製片黃卓漢自香港來台拍攝《山地姑娘》,因莊國鈞推薦,而首次獨當一面掌鏡,展開其攝影師生涯。
張英
張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英本名張雲漢,1919年出生於四川。初中就讀教會學校就已接觸戲劇演出,1939年考上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教導劇團第一期,師承導演洪深,學習編、導、演等課程,並取藝名「張英」。結業公演擔任舞台劇《包得行》男主角,演出一百八十多場。1945年以上校軍職擔任中央軍校血花劇社社長,並在成都設立劇團演出。
王榮芳
王榮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榮芳,1925年生。抗戰時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做學徒,後在南京中製廠任錄音師。曾經為《警魂歌》、《還我故鄉》等劇情及新聞紀錄片負責錄音。1949年來到台灣後,仍然擔任中製紀錄片的錄音師,並且參予民營公司的劇情片工作。1953年轉任為台製廠錄音師。
魏平澳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祁和熙
祁和熙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祁和熙,1919年9月18日生,江蘇省鹽城市人。於中國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電化教育科專攻電影攝製,1947年畢業後,任職廣西省政府教育服務處,不久轉任教育部電影製片廠技術員、技師等職。
李湘
李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湘,1942年12月4日出生,本名李寶蕙,為江蘇人,父母離異後與母親相依為命。自教會承辦的三育中學畢業後,進入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1966年6月進入中影公司,任《悲歡歲月》一片的實習場記,因緣際會外借演出《尋夢園》,隨後為中影主演《路》等片,演技逐漸受到肯定,擅長演出成熟女性的角色。
陳茵
陳茵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名陳美英,1940年出生,台北人。初中時,因緣際會參與了《林投姐》(1956)的拍攝。1957年開始在《十年命運》等片中飾演配角,同年,在徐守仁導演的《心酸酸》中升格擔任女主角。演出角色多以苦旦為主。代表作品尚有《寶島姑娘》(1958)、《姻緣天註定》(1958)、《醫生與護士》(1960)等。
張佩成
張佩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佩成,1941年1月20日出生。1964年於國立藝專(現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印刷科畢業,隨即在同一年進入李翰祥主持的國聯公司擔任美術設計。三年之後,他以自身的經驗和熱情開始嘗試導演工作。第二部導演作品《淚的小花》大受歡迎,於是受到影界的重視。
洪信德
洪信德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信德,1916年出生。早年在台語新劇團擔任編導,台語片時期先任編劇,編寫不少歌仔戲腳本,除歌仔戲外,編寫劇本還包括《台南霧夜大奇案》及「盲女」系列;之後開始導戲,作品以戲曲片、武俠片類型居多,1969年後以劍龍為藝名改拍國語片,拍攝多部武俠動作片。
張美瑤
張美瑤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美瑤,本名張富枝,1942年4月15日生於南投埔里。1957年,埔里中學初中部畢業後,在家附近的洋裁店幫忙,因緣際會得到玉峰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講師賴耀培賞識,通過面試加入訓練班。
陳汝霖
陳汝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汝霖,1924年7月12日生。11歲時,陳汝霖就參加國民黨漢口市黨部所成立的鑄魂劇社,演出兒童劇以及街頭劇。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就隨著劇團輾轉撤退。劇團解散之後他考入高中,卻輟學到了重慶,在勵志社作了一年多的攝影工作。
王士珍
王士珍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士珍,1909年2月21日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年少因求學而寄籍上海,就讀私立大同大學時,正值西洋電影科技傳入中國、電影技術在上海興起,因此觸發從事電影藝術的志向。
白蘭
白蘭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白蘭原名傅錦滿。1955年考入中華影業公司,1957年外借亞洲公司,初試啼聲主演《朱洪武》。1958年演出《台南霧夜大血案》而嶄露頭角。1959年赴港拍片,1961年返台。1965年以《自君別後》獲台灣日報台語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以及讀者票選十大女明星第一名。
龍芳
龍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龍芳,字志雲,1914出生於南京。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他曾在南京和重慶的勵志社工作,後來轉入聯勤總部特勤屬,擔任總務署長兼人士科長。1947年,龍芳率聯勤康樂隊來台,不久,該隊改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成立康樂總隊,擔任隊長。
劉藝
劉藝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劉藝,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誅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莊雪芳
莊雪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莊雪芳,1932年4月10日出生,福建人,在新加坡長大。因為自幼身體虛弱,勉強完成小學學業之後,16歲即加入巡迴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歌劇團。1957年於香港從影,在廈語片中演出,她外型亮麗、能歌善舞,陸續主演了三十多部廈語片。
張永祥
張永祥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永祥,1929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1951年考上甫成立的政工幹校影劇組,畢業後進入軍中康樂隊,開始嘗試劇本寫作。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的舞台劇處女作《陋巷之春》受到觀眾歡迎,讓他信心大增。返校擔任教官後,仍持續創作舞台劇與廣播劇。
康明
康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康明,1914年出生。日治時期曾在國風劇團演出新劇,1957年演出《基隆七號房慘案》踏入影壇。同年以《萬華白骨事件》(1958年初上映)獲得徵信新聞主辦的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男主角獎。1959年曾赴港拍攝廈語片,台語片沒落後進入中視演出連續劇,也參與國語武俠片演出。
徐守仁
徐守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徐守仁,曾擔任辛奇導演的副導,1958執導《心酸酸》,並與影人奇峰、秋萍、辛奇等人合組國興電影企業社,專門拍製十六米厘的兒童教育片。曾自組「德榮」影業公司,1965年獲選為「台灣日報」觀眾票選台語片十大導演之一。70年代之後進入電視台服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