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452個藏品
江日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江日昇,1939年11月19日出生於台北市,是家中獨子。少年時代不愛讀書,因為曠課過多而換了好幾所高中,最後仍是高中肄業。他的父親經營電影發行業務,江日昇也曾經暑期打工在戲院做過「監票」的工作,他對電影發行業務的興趣並不高,曾經短暫的在旅行社工作,但最後又回到電影事業裡,從電影發行轉型成為電影製片。
何基明相關照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91年8月「正宗露天台語片影展」閉幕後於凱悅飯店(今台北君悅酒店)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台語片影人對台灣電影的貢獻。
左起:李泉溪、何基明、周天素、何玉華、廖萬文、賴天賜。
1959年國語片賣座紀錄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聯邦影業及沙榮峰所捐贈的文物中收藏有一張手繪印製的1959年台北市國語片首映賣座紀錄圖。
詳細記載包含電懋、中影、邵氏、新華、獨立製片拍攝影片之總收入(元)及票數(人次),及備考影星來台記錄,如白光隨《接財神》登台宣傳等。
《薇薇的週記》工作照
林鴻鐘家屬
1963年1月23日,宗由、劉藝執導《薇薇的週記》在北投拍攝外影。
攝影助理林鴻鐘(左)將35mm Mitchell NC攝影機架在汽車後車廂。底片盒的軟式隔音罩上有著「中影」字樣。
華興片廠座談會(1990)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左起:林鐵硯、涂鐘松、游甲生、何基明、何玉華、陳姿伃、賴天賜,於臺灣省政府新聞處重聚。
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於1990年9月22日、11月9日分別在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及位於台中的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舉辦「華興片廠」座談會。
台北座談會出席人員
林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琳,本名林秀芳,1940年出生於台中。1956年,因緣際會在台語片《水蛙記》中客串一角,自此踏入影壇。1957年,在《台南霧夜大奇案》片中一躍成為女主角,其演技不負眾望,白克導演也大為稱讚。擅長飾演反派人物,不管媚笑、險詐或潑辣,都能恰如其分。婚後退居幕後,監製國語片多部,評價都很高。
陳坤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坤厚,1939年生,台中市人。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因為舅舅賴成英當時在農教(中影前身)擔任攝影師,藉此之便,初中時便常去農教,看工作人員怎麼拍電影。台中一中畢業後隨即入伍,1962年退伍前,請假參加中央電影公司招考,當時有一百多人報考,錄取十二名,他是其中一位。
賴成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賴成英,1931年出生於台中。台中一中畢業後,1950年經校長介紹到農業教育電影公司(簡稱農教,中影前身)當練習生,1952年擔任《皆大歡喜》攝影師莊國鈞的助理,首次參與電影拍攝。1955年,製片黃卓漢自香港來台拍攝《山地姑娘》,因莊國鈞推薦,而首次獨當一面掌鏡,展開其攝影師生涯。
張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英本名張雲漢,1919年出生於四川。初中就讀教會學校就已接觸戲劇演出,1939年考上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教導劇團第一期,師承導演洪深,學習編、導、演等課程,並取藝名「張英」。結業公演擔任舞台劇《包得行》男主角,演出一百八十多場。1945年以上校軍職擔任中央軍校血花劇社社長,並在成都設立劇團演出。
謙記影業公司商業登記相關資料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此為1979年謙記影業公司(CHIAN KEE MOVIE PRODUCT CO.)在香港登記的商業登記證1張。原夾於《素蘭小姐要出嫁》分場對白劇本中。
王榮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王榮芳,1925年生。抗戰時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做學徒,後在南京中製廠任錄音師。曾經為《警魂歌》、《還我故鄉》等劇情及新聞紀錄片負責錄音。1949年來到台灣後,仍然擔任中製紀錄片的錄音師,並且參予民營公司的劇情片工作。1953年轉任為台製廠錄音師。
魏平澳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魏平澳,1929年11月29日出生。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來台後加入中影成為基本演員。學院系統出生的他,工作態度嚴謹,私下卻風趣,富幽默感。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唱能演。
祁和熙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祁和熙,1919年9月18日生,江蘇省鹽城市人。於中國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電化教育科專攻電影攝製,1947年畢業後,任職廣西省政府教育服務處,不久轉任教育部電影製片廠技術員、技師等職。
李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湘,1942年12月4日出生,本名李寶蕙,為江蘇人,父母離異後與母親相依為命。自教會承辦的三育中學畢業後,進入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1966年6月進入中影公司,任《悲歡歲月》一片的實習場記,因緣際會外借演出《尋夢園》,隨後為中影主演《路》等片,演技逐漸受到肯定,擅長演出成熟女性的角色。
陳茵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本名陳美英,1940年出生,台北人。初中時,因緣際會參與了《林投姐》(1956)的拍攝。1957年開始在《十年命運》等片中飾演配角,同年,在徐守仁導演的《心酸酸》中升格擔任女主角。演出角色多以苦旦為主。代表作品尚有《寶島姑娘》(1958)、《姻緣天註定》(1958)、《醫生與護士》(1960)等。
張佩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佩成,1941年1月20日出生。1964年於國立藝專(現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印刷科畢業,隨即在同一年進入李翰祥主持的國聯公司擔任美術設計。三年之後,他以自身的經驗和熱情開始嘗試導演工作。第二部導演作品《淚的小花》大受歡迎,於是受到影界的重視。
洪信德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洪信德,1916年出生。早年在台語新劇團擔任編導,台語片時期先任編劇,編寫不少歌仔戲腳本,除歌仔戲外,編寫劇本還包括《台南霧夜大奇案》及「盲女」系列;之後開始導戲,作品以戲曲片、武俠片類型居多,1969年後以劍龍為藝名改拍國語片,拍攝多部武俠動作片。
張美瑤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美瑤,本名張富枝,1942年4月15日生於南投埔里。1957年,埔里中學初中部畢業後,在家附近的洋裁店幫忙,因緣際會得到玉峰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講師賴耀培賞識,通過面試加入訓練班。
陳汝霖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陳汝霖,1924年7月12日生。11歲時,陳汝霖就參加國民黨漢口市黨部所成立的鑄魂劇社,演出兒童劇以及街頭劇。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就隨著劇團輾轉撤退。劇團解散之後他考入高中,卻輟學到了重慶,在勵志社作了一年多的攝影工作。